首页 | 河北 | 政务 | 时评 | 国内国际 | 原创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热点 | 财经 | 好人墙 | 历史 | 专题 | 博客 | 图库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投诉

嘉宾介绍

人名

孟昭安

河北省委农工部处长 省提升办项目组副组长

人名

岳天祥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处长 省提升办综合组副组长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做客燕赵都市网直播间。这里是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燕赵都市网承办的《热点聚焦》系列在线访谈栏目第17期(2015年第6期)。这一期节目我们关注的是有关河北省农村面貌提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话题——通过创建美丽乡村,把美丽变成生产力,看河北农村如何实现蝶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出重要批示,到河北视察工作期间多次讲到农村环境整治的问题。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仅提高农民收入,而且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5月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作出在全省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部署。两年来,由点到线,由线到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取得丰硕成果,全省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美丽乡村遍布燕赵大地,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画卷,随处可见一幢幢靓丽的民居、一个个干净的庭院、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座座崭新的设施、一排排挺拔的绿树,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感。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不仅美了"面子",更是富了"里子",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带动农民富了起来;不但"让农民群众当下过得舒适",而且"未来看到希望"。可以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不仅"创建美丽",更是"经营美丽",正在把美丽变成生产力,燕赵大地河北农村正在蝶变。

2015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从典型示范向集中连片改造提升转变,要把示范村建设的"盆景"变成全域创建的"风景",河北农村的美丽蝶变正越来越接近现实。

那么,河北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究竟是怎样一个工程,如何实现了河北农村的巨大转变,河北农村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如何更好地以创建美丽乡村为抓手,加快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进程?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办公室的两位负责同志,这两位长年"战斗"在创建一线的嘉宾将告诉我们一个真实全面的河北美丽乡村蝶变记。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嘉宾,他们是:

河北省委农工部处长、省提升办项目组副组长 孟昭安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处长、省提升办综合组副组长 岳天祥

欢迎二位的到来!

一、河北为什么要创建美丽乡村?要创建怎样的美丽乡村?

主持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两年多,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那么,省委省政府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初衷是什么?请岳处长给我们谈一下。

岳天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作出重要的批示,到河北视察工作期间,多次讲到了农村环境整治的问题,我省是农业大省,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省委、省政府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综合性的抓手,牢牢抓在手上。现在看来,我们这项工作是抓对了、抓在点子上了。

两年来,改造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全省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的环境美化了,设施完善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素质大大提高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以说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自豪感。

主持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涉及到农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请问孟处长,建设美丽乡村要改造提升农村的哪些方面?重点是什么?

孟昭安:几年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始终抓住农民群众期盼解决的、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把这些难题总结为15件实事,这15件事分别是:第一是抓好饮水安全,第二是抓好垃圾处理,第三是抓好厕所改造,第四是抓好道路硬化,第五是抓好村庄绿化,第六是抓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七是抓好民居改造和危房改造,第八是抓好污水处理,第九是抓好土地整理和公墓建设,第十是抓好村民服务中心建设,第十一是抓好环境美化,第十二是抓好农村的教育设施建设,第十三是抓好传统文化保护,第十四是抓好产业支撑,第十五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从上面15件事不难看出,这15件事既有“面子”,也有“里子”,“面子”主要就是像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里子”就是涉及群众屋内的,院内的,切实跟他们生活相关的这些,比如说改水改厕改厨等等。这15件事既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也有产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

重点村的15件事,并不一定就做15件事,可能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查漏补缺,确保干一个成一个,而且我们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主持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从上到下涉及多个部门,统筹分工非常重要,岳处长,我们从组织架构上是怎么安排的?

岳天祥:省委省政府成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赵勇同志任组长,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省直32个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统筹负责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谋划部署和组织推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综合组、项目组、组织组、宣传组、资金组和督导组6个工作组。各市、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按照这样的架构,运行几年来总体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省级重点抓试点、抓机制、抓政策、抓考核,市级抓组织、抓协调、抓推动,县级抓项目、抓整合、抓落实,乡村抓实施、抓管理、抓维护,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主持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有没有钱、有多少钱,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请问孟处长,我们的改造资金都从哪里来呢?如何监管如何使用的呢?

孟昭安:我们省农村改造提升行动的资金来源,充分体现了政府前期主导,群众自主参与,另外社会多方支持这么一个多元化的筹资原则。具体说,第一个就是咱们省里边投入一部分,这是一大块,省委的投入又分为两部分,一个就是省里专门拿出一部分钱,设立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项资金,还有一块就是把省直各厅局一些涉农资金打捆整合。第二个就是市里,就是市县配套一块,市县依据本地的建设任务,根据省里下拨资金的情况要进行配套。第三个就是村集体和农户自筹一部分,这里面包括农民群众的出工、出劳,一些驻村工作组对这些也有支持。第四就是市场融资一部分,主要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第五就是政策支持一部分,这里面主要是根据省委一号文件规定,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再一个就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划拨指标,通过将土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收益拿出一部分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主持人:改变千百年来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河北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建设美丽乡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请问岳处长,我们的农村面貌改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岳天祥:从2013年开始,我们省重点村每年都在3000个以上,累计达到9000多个。在省重点村的分布和安排上,我们的发展思路也是在不断调整,区域布局也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综合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省委省政府认为,连片建设有利于放大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效益,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的科学变迁。所以我们今年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连片打造。全省3006个省一级的重点村,分成了200个片区,省里重点打造白洋淀、正定古城片、平山西柏坡、滦平金山岭、廊坊北三县、崇礼、北戴河、固安、衡水湖9个片区。我们的片区建设区别以前单个村的建设,片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四个示范区",即就是要把这些地方建成美丽乡村的示范区、"第六产业"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的示范区和乡村治理的示范区。

主持人:省委提出,力争到2020年彻底改变全省农村面貌,把河北农村打造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齐全、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现代村庄。请问孟处长,今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工作重点和部署是什么?

孟昭安: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舒适度为目标,以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为导向,以集中连片建设为路径,以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为突破口,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探索市场化的运作,实现共建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基本实现新民居、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把“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像刚才提到的抓好15件实事,包括抓好规划引领,抓好连片打造,以及抓好“四新”推广等等都是今年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重点内容。

这里面围绕着抓好上述工作,主要是采取了这么几项措施:

一个就是强化了组织领导。刚才也提到了从省里包括到市县都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并且抽调得力人员组成了办公室和办事机构。

第二是强化了片区建设。今年推出连片打造,与以往不同的就是突出了连片打造。省里有9个重点片区,市县有将近200个片区,突出了片区打造。每一个省里边的重点片区都由省领导包片,市县片区都由市县领导进行包片。

第三就是强化了规划引领。今年的片区突出了规划引领,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另外像省里边9个重点片区,这些规划都是省领导小组亲自审定把关的。

第四是强化了创新突破。这里边主要是围绕着破解项目建设中的一些难题,我们探索了新技术、新材料、新环境、新样式这方面的推广,加大了推广的力度,比如说“美丽乡村建设网”就搞了一个网上博览会,每个村都可以到上面去查、去找自己需要的。

第五是强化了资金投入。这里边主要是加大了资金筹措的力度,尤其是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据我掌握的情况,许多县财政投入就是用于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项目建设的资金可达一个亿以上。

第六是强化了驻村帮扶。为了搞好面貌改造提升,我们抽调了得力干部组成工作队,每个村都是有工作队,到那儿帮着理清发展思路,推进项目建设,谋划村子的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第七就是强化了督导考核。这里边一个是我们今年强化了把省里边每个项目要求对接到村,现在各厅局经过前期的努力,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对接到村了。并且建立了台账,明确了建设任务,还有实行了月报表,按时报进度,并且定期督导。我们明确了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年终进行考核,项目进行验收,考核情况纳入基层班子考核内容。

第八是强化了宣传引导。首先是言论的引导,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进行动态的报道,加强典型的宣传,把典型示范引领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再就是进行深度报道。

应该说除了重点村和重点片区之外,还有全省范围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主要抓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改造、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等老百姓最盼望解决的这些实事。

二、把美丽变成生产力,河北农村如何美丽蝶变?

主持人:请问岳处长,两年多来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都取得了哪些效果呢?

岳天祥:一是凝聚了高度共识。从刚刚起步时的犹疑不定、顾虑重重,到如今的坚定不移、争先恐后,全省上下思想高度统一,一致认为这项工作抓住了"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抓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办了老百姓最想办的事,解决了老百姓最想解决的问题,干部群众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工作由过去的政府领着走变成了老百姓推着政府走。

二是消除了"连茅圈"。对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视察时几次提到的"连茅圈"问题,全省上下下定决心,通过台账管理、明察暗访、反复督查、强力推进,这个千百年来危害百姓健康、影响社会文明的"顽症",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消除了。

主持人:可能很多网友都不知道什么是连茅圈呢?

岳天祥:在过去的太行山区,厕所和猪圈连在一块,群众大便猪都吃了,人畜容易共同感染一些传染病,非常不卫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仅咱们河北有,全国各地也有。

孟昭安:现在是把凡是厕所和猪圈或者养鸭、养鸡连成的圈统称为连茅圈了。

岳天祥:这个事儿在短短时间内就消除了,这是在河北农村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一件事情。

三是推广了“四新”即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围绕破解厕所改造、民居改造、节能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影响群众生活的老大难问题,省里统一组织技术攻关和试点,用新思维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破解老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开始了由点到面的推进。从重点村到重点片区,从一点一线到连线扩面,实现了典型示范向连片改造的转变,继涞水县之后,全省涌现出栾城、黄骅、清河、武邑等很多全县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五是探索了新的工作机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什么办法好用就用什么办法,探索出涉农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投入项目化管理、面向市场实行第三方治理、鼓励社会资本和群众广泛参与等许多新招数,搬掉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

六是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经过两年的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这就是要坚持群众满意,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以办实事为抓手,坚持改造村容村貌和改变精神面貌统筹推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派驻工作队等等,仍将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这些好做法、好经验我们还会坚定不移的抓下去。

主持人: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了"连茅圈"在河北消除的消息。"连茅圈"是华北农村的传统居住格局,在河北农村非常普遍,厕所就盖在猪圈上边极不卫生。有数据显示,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

我想,在农村生活的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痛苦的记忆,到了夏天,又臭又热的茅房让人不堪忍受。我省自2013年以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强力推进以消除"连茅圈"为重点的农村厕所改造工作,目前,全省已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74万座,95%以上的"连茅圈"已得到改造,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热烈欢迎。请问孟处长,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是如何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的?

孟昭安: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在全省上下凝聚起了思想共识。因为总书记非常关注河北的发展,在两会上就提出来关注着河北连茅圈的问题。到去年为止,河北有103万座连茅圈、1000多万座旱厕需要改造,我们感觉连茅圈、旱厕制约了农村小康社会的水平,制约了农村面貌的改善。抓好这个改善应该说关系到农村文明的进步,关系到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没有一个转变,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局,我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它,凝聚起了共识。

第二是坚持党委和政府主导,形成了推动的合力。我们都知道农村这个事儿难就难在有时候一个是本身这个事儿难,还有一个就是观念,有些陈规陋俗改变起来很难。庆伟省长就亲自谋划这件事情,亲自抓这件事情,包括亲自调度,协调推动。主管的赵勇副书记、小平副省长,包括许宁副省长也是亲自抓这些工作,亲自调度这些工作。而且各地都把它作为一把手的工程,市县的主要领导都亲自进行调度和协调,包括从原料的购进到项目的推动落实,层层砸死责任,明确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任务完成。

第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的热情。开始群众有不理解、旁观,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引导变成最后的积极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第四是强化了技术物质支撑,破解了瓶颈难题。这里面一个是攻克了技术难题,比如说旱厕改造以后,臭味怎么办?再有就是北方寒冷地区冬天上冻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二是抓好物料生产和成本控制,我们省双瓮厕具生产企业已达16家、年生产量已突破80万套。为降低改厕成本,大多数县成立了改厕物资招标采购小组,以县为单位对改厕所需物料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编写了《农村改厕技术规程》、《破解农村改厕难题实用技术手册》、制作改厕技术宣传光盘,发到群众的手里。

第五是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拓宽了筹资的渠道。去年省里边为了搞好连茅圈改造和旱厕改造,争取了国家的支持资金是一个亿,省级财政筹措了将近4.8个亿,用于重点村的旱厕改造和全省的连茅圈改造。补助标准是改造一个连茅圈省里补助300块钱,改造一个旱厕省里补助167块钱,加上市县的补助基本上改造一个连茅圈、改造一个旱厕,光财政补助标准就能达到500多块钱。这样就确保了工作的完成。

主持人:在我的印象中,和连茅圈问题类似,农村垃圾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农民生活的问题,这也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由于农村技术落后,农民环保意识弱,还有农村一些生产生活方式等原因,解决农村垃圾问题面临诸多困难。在行动中我们是不是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请问岳处长,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建立起来的良好现状怎样保持下去?

岳天祥:农村的情况就是垃圾到处堆,污水遍地流,我们这次改造提升把它当成一场硬仗来打,首先我们搞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庭院、清残垣断壁,这是作为我们改造提升的首要任务,可以说这场硬仗打得非常漂亮。全省各级各部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各种手段进行了宣传发动,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各级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入户宣传,发动群众,让群众看到整好卫生的好处,垃圾一清,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也非常的欢迎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来了很好的基础。

垃圾一时好清,但是关键是要保持,所以说我们很注重建设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怎么建立呢?省重点村,每个村每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配备垃圾桶、清运车,我们还建立起“户收集、村集中、乡运转、县处理”这么一种一体化处理垃圾的工作机制,从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实行的是公司化运作,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也就是PPP的模式,这种模式我们要在全省逐步的推开,通过多种方式逐步的解决垃圾围村的老大难问题。

主持人:庆伟省长提出要打造现代农村的升级版,首先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农民过上舒适生活的一个硬件条件,孟处长,请问两年多来农村基础的服务设施有哪些变化?

孟昭安:通过近两年多来的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这些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改善。首先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说我们通过规模化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方式,在这些重点村解决了所有村的安全用水问题,包括规划内和规划外的村我们都想方设法解决了安全用水问题。

我们利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村庄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刚才岳处长也提到了,比如说垃圾处理,我们搞引进市场机制也好,我们搞集中的清理也好,应该说这都是成效很显著的。

再就是建立了连村道路,硬化村民的街道,现在去已经改造提升过的重点村,都能感觉到街道硬化了以后老百姓拍手称好。还有就是农村的客运服务网络基本上形成。再就是村庄的亮化,有线电视、宽带入户等等都得到有效的普及,还有就是环村林带,村庄绿化覆盖率大大提升。这是在基础设施这一块。

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目前我们有80%的村庄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服务中心,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再一个就是部分村庄建立了文化广场,老百姓业余时间,尤其是一天劳累之后,到广场上散心,搞一些广场上的文体娱乐活动。

再一个我们绘制了文化墙,设置了村庄标志,去了这个村以后有一个村庄的标志,这个村的主要特点在村庄标志上就能看出来。

还有就是为每个村放映电影,包括85%以上的村庄都建立了幸福院、农家书屋,推动了美丽庭院的建设。

再有我们新建改建了1500多所农村的学校。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了在改造提升的同时,保存农村的文化符号。搞基础设施建设,搞公共服务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保存农村的文化符号。比如说对全省的48个历史文化名村,对全省的少数民族村和一些旅游村,我们怎么办呢?把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基础设施等都给予了重点的保护和建设,保存了原有的特色文化符号。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这一块可以给你说一个数字,就是我们2013年、2014年两年省里在重点村里边,把面貌改造提升搞得比较好的这些村优中选优,我们评出210个美丽乡村,可以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是一流水平的。老百姓满意度是体现在笑脸上的。比如说内丘县的文孝社区、鹿泉区的下聂庄村、固安的屈家营村等,这210个村都是可圈可点的,主持人也好、网友们也好,有时间可以到这些村去看一看,感受这些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主持人:怎么样把美丽乡村变成生产力和竞争力,在其他的省也有一些这种比较成功的事例,比如说像古村镇周庄、乌镇,就很好的利用了村庄的特点,打造成了旅游的村庄。咱们河北省其实也是有比较有特色的村庄的,岳处长,在这方面咱们省是怎样打造美丽村庄,把美丽变成生产力的呢?

岳天祥:其实咱们河北把美丽乡村变成生产力和竞争力是最有条件的,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我们环绕北京、天津这两个大都市,有3000多万的高消费的人群,有这么一个大市场,我们把村落建得好了,建美丽了,让城里的人来了以后流连忘返,城里人过来住一住,看一看,吃住都在农家,享受一下纯朴的乡村生活,这可以带动旅游、养老、餐饮、文化、娱乐。

过去我们注重风景名胜作为旅游产业来打造,其实我们忽略了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京津周边的广大农村,其实我们燕赵大地上到处都是旅游胜地、休闲胜地。有人说我们有五大特色资源,蓝色资源就是大海、海洋;黄色资源就是皇家文化;白色资源就是崇礼的滑雪等;红色文化就是西柏坡等。绿色资源就是太行山、燕山、塞罕坝的森林等。所以凭借历史悠久的文化,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我省完全可以成为京津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咱们村落改造好了可以发展特色产业,有了特色产业的地方又可以用特色产业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比如有的地方有传统工艺品,可以挖掘民俗文化的资源,这样把村庄建设得更美、更富。要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把村庄建设得更美,两者可以相互促进。

有的地方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着力推进传统的农产品向休闲商品转变,农业园区向休闲的景区转变,美丽庭院向养老圣地转变,有这么几个转变,我相信我们农村不仅可以持久的美起来,而且可以不断的富起来、强起来。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建设美丽乡村可以把环保产业、建材产业等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带起来。中央要求河北治污要走在全国的前列,本身就是一个倒逼,通过倒逼,我们环保产业、新兴产业都可以搞起来,走在全国的前列。下一步我们要下大力气把这些产业发展带动起来,除了扶持发展本地的,还可以把外商引进来让这些产业做大做强。

主持人: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有许多方面是有提升的,今年全省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发展的主线。农村的发展改造也是需要创新机制的,孟处长,这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有哪些工作实现了创新呢?

孟昭安: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虽然我们有了两年的探索,这件事放在大的历史背景格局下看,除了是难事以外还是一个新事,我们在各级推动工作中,就注意了吸收创新的元素。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个就是机制创新,这里边一个就是积极引入市场主体,我们说有些事情是需要政府干的,有些事情通过引入市场主体以后,可以让政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说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等这些事情上,我们都是探索引入了市场机制,这就是一个创新。

再比如围绕着机制创新,我们大力推广了PPP模式,比如说我们这次白洋淀片区,在搞垃圾污水处理的时候就引入PPP模式,通过第一轮竞标,主要是考虑技术关口,企业能不能合作,要看技术上是否达标,企业是不是有资质,通过第一轮先是要技术达标。然后第二轮是价格达标,通过这么两轮以后,这样就选择合作伙伴。在推进白洋淀垃圾污水处理的时候,这两轮下来以后,选定了企业,跟县政府合作,组成第三方治理公司,然后这个公司下来就是对区域内的垃圾污水处理工作进行负责。

第二个创新就是技术创新,这里边主要是围绕着农村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民居改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力推广普及“四新”,即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在新技术方面,围绕厕所怎么能让它没有臭味,一个是搞一个弯曲,一个是弄防臭阀,来去除臭味,这都是一线的技术工人和老百姓在实践中得到的真知。还有就是我们注意了推广新材料,比如说钢结构的房子既美观大方又经久耐用,而且成本比较廉价,包括建筑材料使用的一些尾矿沙、泡沫混凝土等等一些新材料。还有就是使用新装备,比如说现在的炉具、清洁燃烧炉,既可以烧散煤,也可以烧秸秆、粉煤尘,一些微细的颗粒被燃烧掉了,烟雾产生的量少。还有就是新样式,新建的中心村、新建筑、危房改造和农民需要改造的民居,一律按照省住建厅制定的新民居样式来建设,山区、平原、丘陵地区要各有各的特点。

第三就是运作模式的创新,主要是树立市场的思维,采取市场运作模式,通过开展第三方治理实现公司化、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比如说像高邑、栾城、黄骅这些地方在垃圾处理中,都是引入了市场机制,引入了市场化、公司化运作,闯出了成功的路子。

主持人:集中连片打造美丽乡村是今年行动的一个亮点和重点,现在我省也是有9大片区的打造,和重点打造相比,集中连片打造范围更广、难度更大,从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来看,集中连片打造工作有哪些进展呢?

岳天祥:正像主持人所说,今年改造提升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集中连片打造,我们运行了半年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老百姓很高的赞誉。我们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确定了9个片区来集中打造,包括418个重点村,省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赵勇副书记亲自到9大片区指导工作,光白洋淀这一个片区半年之内去了六次,小平副省长也是多次对改造提升工作作出重要的批示。我们还建立了领导包片推进机制,由省领导小组各位组长、副组长和相关省领导分别联系9个省重点片区,由我们提升办的厅级干部负责具体联系工作。各市县乡也都明确了专人负责,这样就形成了多个层次的组织机构来抓工作的推动落实。

首先是高标准的制订了片区规划和村庄规划,其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今年光省一级统筹资金69.18亿元,这个数字代表了我们支持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同时还选派了将近一万名工作人员驻村开展工作。

还有一点就是宣传队员,我们创建了河北美丽乡村网,制作了燕赵名片、美丽乡村电视宣传片,来宣传展示成果,并发动群众同工同劳。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目前来讲9大片区的规划全部搞完了,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其中垃圾处理已经完成了59%,村庄绿化完成了79%,其他的项目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实施。我们同时加大了推广的力度,探索了PPP的模式。今年6月上旬我们提升办专门集中三个副主任,对几大片区进行集中的督导和调研,力度非常之大。相信我们所有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这9大片区一定能够焕然一新,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美丽乡村示范典型。

主持人:现在发展第六产业也成为一个大趋势,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战略支点。孟处长,请您谈一谈,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对第六产业发展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孟昭安:第六产业我看是最近热起来的一个新兴热词,我们一直在着力打造第六产业,刚才说了这个热词从哪儿来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舶来语,从日本过来的,这些年来日本通过把一产不当做单纯的农业去做,而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样就实现了农村农业的腾飞。

具体1+2+3=6,还有就是1×2×3=6,由此可见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现在发展第六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支点。我们这次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是在9个片区提出来的,要把9个片区打造成第六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一个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园区,按照工业园区的思路和模式去谋划建设,由管委会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搞土地流转,统一招商,统一公共平台,搞出一批高水准的现代农业园区。第二就是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这里边既有一产搞种植的,也有二产搞加工的,还有三产搞物流的,从而带动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第三推出一批休闲项目,依托优势产业,挖掘生态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的项目,推进传统农业产品向休闲商品转移,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通过一批休闲产业项目做支撑,把片区的第六产业带起来。

三、河北美丽乡村蝶变中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河北迎来了非常大的机遇,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我们这个行动带来哪些机遇呢?

岳天祥:去年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前不久我们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议提出要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个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现在各项工作正在开始实施。

我们网友都知道周边塌陷和环首都贫困带这几个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就为我们摘掉这两个帽子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不仅对河北,而且对全国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习总书记明确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缩小河北和京津的差距,城乡差距是当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差距,改变这种差距的重要抓手就是改造提升工程。

白洋淀片区、廊坊北三县、固安片区、曹妃甸片区都是我们改造提升的重点区域,我们就是要通过面貌改造提升这一个总的抓手,对这些环京津的重点区域进行打造,使它们成为京津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地,休闲度假的目的地,生态环境的涵养地,同时也可以把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转化为改造提升的强大动力。这将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工作中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强产业支撑,其实就是做强文化产业,打造好4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还有49个旅游村。还有就是发展旅游业,像张北的音乐节,清河的山楂花节等。

主持人:刚才听了两位处长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这两年多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两位都是长期战斗在提升改造第一线的,在行动的进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呢?又是怎样解决的?

孟昭安:应该说这两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成绩有目共睹,包括老百姓交口称赞,赢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赞誉。下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感觉还有一些需要迈过去的坎儿,尤其是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掰着手指头倒数也就还有几年的时间,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一个是农村传统习俗问题。千百年来传统生活方式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根深蒂固,像连茅圈,像原先的民居等等,要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应该从改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做起。要改变传统的习俗还要下一番大的功夫,这需要我们宣传部门,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既要发挥示范引导的作用,又要通过各方面的媒体进行灌输,从老百姓自身的点滴事情开始抓起,改变传统的习俗。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是资金筹措难。随着行动的深入发展,一些老大难村,一些任务重的村摆在我们面前,针对资金需求大、需求多,我们探索了很多方法,比如说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便最大限度的保证资金投入。

我想还有一个就是产业发展,通过抓富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的发展后劲,这是源头活水,这是我们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原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环境综合整治要避免出现反复的问题。我们说历史上的垃圾,通过集中整治处理掉了,这个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有些人说一年的变化顶几十年的变化。但是怕就怕出现反复,如果我们没有长效机制的建立,想想看一个夏天可能又是垃圾乱堆、污水乱流了,所以长效机制的建立非常的重要。

第四个问题就是基层组织建设。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15件事我们专门把基层组织建设列为一件事,我们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支部,这次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每村派出的工作队,除了围绕着协调农村的项目建设,除了理清发展思路以外,其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建强支部两委班子。因为现在看有些地方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懒政惰政,这些问题没有完全的克服,我们想通过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通过我们工作组的努力,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会很有改观,我们会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通过两年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践,我们信心更足,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绘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主持人:感谢两位嘉宾观点的分享。我们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践早已证明对于任何一项工作和任务,只要找准了突破口和切入点,并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对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来讲,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就是这样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行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农村都能早日成为美丽乡村,这种美丽也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农村真正的美起来,让农民真正的富起来。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谢谢两位嘉宾,也谢谢网友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吴光艳 张淑玫   美编:齐媛媛  制作:燕赵都市网新闻频道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67562054
  • 河北日报广告热线(刊登声明):0311-67563500 燕赵都市报广告热线:0311-67563200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