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汇:梦想着让地秧歌上春晚的农民宋建亮

来源:长城网  2014-07-08 11:44:55  责任编辑:李莎

    河北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宋建亮。长城网 武佩剑 摄

    长城网秦皇岛7月8日电(柴杨 记者 武佩剑)宋建亮——昌黎地秧歌传人的代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凭借出神入化的演技和为昌黎地域文化作出的贡献,他一直是诸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而在他心中深藏多年的梦想却鲜为人知。

    1980年,宋建亮出生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宋庄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家中排行老二。儿时的他便表现出了对昌黎地秧歌超乎常人的痴迷和喜爱。在宋建亮的童年记忆中,只有在节庆的日子才会看到地秧歌,为了看表演,他连饭都可以不吃。记得有一次,秧歌队来到他们村演出,直到散场时宋建亮还觉得不过瘾,于是从家中偷偷推出父亲的二八自行车掏着裆骑行了近40里到邻村接着看,等演出结束他回家时都已经是星斗满天了。虽然父亲和母亲出于担心狠狠地“教育”了他一顿,但在宋建亮的心中,立志学习地秧歌的种子已经萌芽,那时的他只有7岁。

    1989年,9岁的宋建亮如愿以偿地拜昌黎地秧歌传人鲁凤春为师,开始正式学艺,1992年又拜昌黎地秧歌传人于振江为师进行学习。由于昌黎地秧歌在当地不分流派且没有门户之分,每一位老艺人都非常愿意将自己的表演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这为勤奋好学的宋建亮汲取各家之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宋建亮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宋建亮开始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他发现,身边的同龄人和原本喜爱地秧歌的观众越来越多地开始迷恋流行歌曲和影视剧,来看演出的人越来越少了,为此,宋建亮萌发了创新地秧歌的想法。

    1993年,宋建亮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告别了父母只身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武术,这一学就是3年。1997年,宋建亮回到了家乡,正当他想大干一番的时候,却有很多人告诉他:“地秧歌已经不火了,再干也出息不了,没用。”

    家里人的反对和邻居们的忠告似乎就像是冬天里头上被浇了盆凉水。看着很多儿时的伙伴不是在上学就是已经下海经商,想想自己的经历,宋建亮的心真的有些酸楚了。很多个夜晚,宋建亮都在思考,他琢磨着乡亲们的忠告;回忆着儿时扭秧歌时的快乐;思索着自己模糊的未来……

    最终,执着战胜了现实,怀揣着对地秧歌的那份痴迷,宋建亮决定把他对昌黎地秧歌由过去的兴趣爱好转变成自己的人生事业去做。他选择了继续学习地秧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其进行创新。

    这个决定虽然在现在看来是正确的,但对于当时的宋建亮来说,过程却很艰难和心酸。村民们认为他不务正业,家里人也不予理解。每次随秧歌队演出,常常仅有20元的劳务费,即便这样,宋建亮还在咬牙坚持着,在这过程中,他把地秧歌的表演技法与武术进行结合,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宋建亮逐渐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表演风格;同时,也将昌黎地秧歌的观赏性进行了提升。

相关新闻

看一位农民的中国门如何融入了中国梦

2014-07-08 10:05:52

我们感叹田间地头的秧歌是咋成就了一位农民的梦想,我们感叹是什么样的秧歌能让一个人一生去为之追寻,我们感叹几乎失传的民间秧歌何以扭出了文化与自信。

中国梦•我的梦——愿为梦想奋斗终生

2014-07-07 12:30:31

我夜卧安宁,晨起轻松,衣食无忧,工作生活环境良好,这都是中国梦给我的,是复兴中的中国想要给予每一个中国人的。十三亿平凡的“我”为了中国梦而努力,必将托举起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提高道德标准 实现我的中国梦

2014-07-07 12:10:09

我的中国梦就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依托,打造崇高的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民警的道德水准 ,规范执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努力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公安民警!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