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石家庄的燃“煤”之急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3-10-09 08:51:58  责任编辑:张昭

    聚焦:

    灰色元素中,燃煤最急?

    家住赵佗路附近的王亚每天下午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室内卫生——— 屋里每天都会有一层“不请自来”的细灰,就连柜子里也不例外。这些灰尘的到来与她的“邻居”脱不开干系。

    与王亚新家毗邻是一家大型热电企业,王亚新说,从2008年从正定县里搬入这个小区,她就被“邻居”排出的烟气烦恼着。“以前在县里住,虽然家里也会落灰,但也不至于一天不打扫,屋子里就脏了。”在王亚新看来,石家庄的空气质量差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石家庄不是重工业城市,但那么多烧煤的企业,排到空气中的污染得有多少呀!”

    的确,与其他污染元素相比,石家庄的燃煤一直占据污染源的首位。“石家庄大气污染四成左右是燃煤造成的。6100万吨的用煤量,在全国重点城市都不多见。”省会一位环保专家介绍,燃煤对大气中颗粒物的“贡献”占40%左右。去冬今春那次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燃煤便是雾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别是极端低温天气导致燃煤量增大,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当扩散条件不利时,空气污染随之加重,造成了雾霾天气。今年一季度,环保部公布了我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河北占据了其中七席,唐山邯郸等燃煤重点城市与石家庄赫然在列。

    削减燃煤,从未像今年现在这样牵动人心。“控煤”变成了石家庄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按照要求,今冬明春,全市将净削减煤炭600万吨以上,对耗煤大户实行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管理等。

    “这些年石家庄一直在削减燃煤消费量。”在采访中,石家庄环保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石家庄近年来相继开展了低硫煤推广、分散燃煤锅炉拆除、“小水泥”拆除等重点工作,但目前燃煤总量仍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石家庄的能源结构关系密切。

    数据显示,通过对全市域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分析,前十个行业占了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9.8%,平均产值能耗为0.51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这就是石家庄面临的产业现状,也是节能减排的‘老大难’。目前石家庄的能源消耗仍然以煤炭为主,在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耗量占75%以上。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能源消耗一直居高不下。”环保部门这位负责人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燃煤机组装机容量还将增长,煤炭消耗量逐年增加,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仍将增加。“这种能源消费结构,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受燃煤污染影响很大,客观上制约着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比如2012年,石家庄已在市区大范围拆除燃煤锅炉,但与此同时却新建了3座大型热电厂,新增燃煤约30万吨。石家庄的23家热电联产企业和7座冬季供热站,联手“贡献”了年用煤总量的近1/3。

    “要想消减燃煤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石家庄能源结构。”石家庄一位环保专家认为,如果将冬季燃煤全部转换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燃煤污染就会明显减弱,然而目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受供应量等种种原因限制,要想完全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供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深入:

    压垮环境的最后一根稻草

    “削减燃煤是石家庄的燃眉之急,但不可否认,这些污染因素的累加才带来了灰色石家庄。”石家庄环境监测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分析,石家庄市大气污染呈现明显季节性、地域性、结构性污染特征。采暖期以煤烟型污染为主,非采暖期呈现煤烟型、机动车尾气型、扬尘型为主的复合型污染,全年正由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化,呈混合型污染特征;大气污染冬春季重于夏秋季,采暖期重于非采暖期。

    2004年曾有研究初步测算,石家庄市环境容量年均仅允许容纳可吸入颗粒物2.1万吨、二氧化硫4.2万吨,而当时实际年排放可吸入颗粒物为4.6万吨、二氧化硫为7万吨,分别超出环境容量的119%和66.7%,平均浓度分别超出国家二级标准的1.25倍和0.21倍。

    有专家分析,过去这么多年,数据肯定都有变化,但不可改变的是,当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超出其环境所能容纳的界限时,必然会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过去每到冬季,虽然雾霾也很严重,但像今年这样从北京一直到长三角、珠三角流域连成数千公里的一大片却是第一次,这是空气污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可能未来只要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合适,就会成为常态。”年初的雾霾持续时,曾不少学者不约而同地表示,年初的灾害性雾霾天气虽然是首次连成片发生,但却意味着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较之往年进一步加剧,“石家庄再度经受空气质量之痛,也正是这样一种难以消纳之痛。”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燃煤、机动车、建筑工地扬尘要是单独来看,可能都不会导致雾霾的持续不断,但叠加累积的结果却无疑会加剧空气污染。雾霾天气与长期延续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形影相随,与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和各种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相关。如果人们不能正视自身过度需求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谁都有可能成为压垮环境的“最后一根稻草”。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