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漫步淮军公所 :北方古城里,品读江淮韵味

2024-01-08 11:02:32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作者范菲菲:自由撰稿人,知名小说平台签约作家,热爱文学、旅游。


白墙,青砖,黛瓦,朱门。

一座规模宏大、南北兼容的院落群,坐落在古城保定的兴华路。正门高大院墙上书写着几个大字——敕建李文忠公祠,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身份——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始建于1888年,是李鸿章为纪念阵亡的淮军而修建的昭忠祠。10年前,淮军公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年后,依托淮军公所修缮、更新的淮军公所博物馆(中国古戏楼博物馆)惊艳亮相,成为第六届保定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项目观摩点位,也承载了更多新的期许。

2023年9月23日,淮军公所博物馆(中国古戏楼博物馆),完成修缮,涅槃重生,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着南北融合的建筑文化。

步入淮军公所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先是精巧秀美的徽派建筑,清新雅致的风格、协调对称的布局、精雕细刻的砖瓦,处处透露着独属徽州的诗意和情趣,不愧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清代徽派祠堂建筑群。

20231240.jpg

置身淮军公所正门第一进院落的迎宾院中,看着四合院制式的院落、红墙青瓦的房间、透雕花板的横披窗、阴阳瓦的屋面、随风摇曳的绿叶……脑海中不禁飘过那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自侧门走出迎宾院,只见狭长的巷道、排列整齐的青砖、高耸入云的院墙,在精致细腻中,又透露着一抹厚重的色彩。

沿着巷道前行,直至古戏楼博物馆。放眼全国,现存于各地的古戏楼不在少数,7座淮军昭忠祠也都有古戏楼,但位于保定淮军公所的古戏楼,却是很特别的一个。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是整个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也是淮军公所“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

步入其中,先是震撼。震撼于其恢弘古朴的厚重,震撼于其精雕细刻的精致。

3800个艺术木构件、“鸡笼顶”的螺旋藻井,让它做到了“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砖、木、石”三种雕刻和彩绘,让它在木质结构中更添多样的色彩和多层次的样貌,更凸显了“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文化;传统的戏台和木椅,让它看起来像极了古籍中那饱读诗书、历经沧桑又重焕风彩的长者。

若恰逢戏曲表演,身着传统戏服的戏曲名家齐聚一堂,在古戏楼里“唱、念、做、打”,台下观众随着台上的表演或鼓掌、或惊呼、或赞叹,如此画面,仿佛穿越到了百余年前,亲眼见证当年的历史。

走出戏楼,步入院落中,更为其精致到分毫的浪漫而感动。

院墙之上,层层叠落着参差的马头墙,墙头高于屋顶,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雅素。马头墙也是有着典型徽派建筑设计的风格,它们翘首长空,犹如一匹匹骄傲的骏马,抬首凝望更广阔的天空。起名马头墙,更有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美好寓意,这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除却美,马头墙也有着实际功用。马头墙有着“封火墙”“防火墙”的别称,采用高出屋顶的设计形式,阶梯状的轮廓、契合房屋进深的长短不同的脊檐,可以防风、防火,还能够在隔壁发生火灾时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看到如此明朗素雅又兼具实用性的马头墙,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也许就是对其最好的描述。

走过狭长的巷道、穿过一个个颇具北方风格的古朴四合院,行至院落深处,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月亮门,上有门楼,这就是淮军公所博物馆另一特色景观——垂花门。

20231241.jpg

垂花门在四合院里是很讲究的,它不仅是内宅与外院的分界线,也是通往外院的唯一通道。古人常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中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

淮军公所中的垂花门颇具特色,不同于其它的方形门,而是圆形的月亮门,更为整个院落增添了一抹诗意;上面门楼的设计也十分精巧,下面的两根门柱雕以狮子滚绣球的立体图案,活灵活现;门楣刻满花鸟,两端的屋脊高高翘起,就像雀鸟的尾部;更为精妙的是,门楼的两个垂柱,是花篮形状的,大抵因此名为“垂花门”。

从月亮门中穿过,抬头凝视这设计精妙、雕刻精美的门楼,仿佛也体验了一把古时大家闺秀踟躇在“二门”却不迈出的别样意趣。

同样不能令人忘怀的,还有那朱雀色的木门。浓稠的朱雀色,堪称整座院落最亮丽的色彩,再加上狮头状的铜门环,更为淮军公所增添了厚重感。

走出淮军公所,像是完成了一场穿越之旅,在这场旅程中,仿佛看到了在战斗中拼杀的兵士,看到了在楼阁间精心雕琢的工匠,看到了古时戏曲名家在台上诠释国粹文化的肆意潇洒……

历经一百余年的沧桑,淮军公所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安安静静地坐落在保定这座古城的闹市之中,静看这座城市的风云变化。

如今的淮军公所博物馆(中国古戏楼博物馆)已经修缮完毕,青砖黛瓦、白墙院落,再加上精巧的“砖、木、石”三雕……将它点缀得愈加俏丽。

目前,它已经以更加绰约的风姿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向世人诉说着百年经历的同时,也展现着江淮韵味、古朴秀丽,更承载了新的文化、新的美。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