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

善美家风故事 │贾国锁家庭:父亲的墨宝

2024-01-05 14:52: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父亲离开我们5周年了。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化名郭光、吴清波,和家乡人民一起,与日寇殊死战斗在这片热土,1947年到河南工作。

2018年2月,96岁的父亲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客厅的几幅字与十几张照片和他的三部著作,成了父亲留给我的唯一物质遗产,但他不忘初心、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与品质,永远地留给了我们后人。这是我们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家十分珍贵的传家宝。 

1994年4月,我竞聘为沙河店镇党委书记,那里是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他与那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父亲除了在电话里教导我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还特意寄来一幅亲笔题词:“如履薄冰”。父亲说,要时刻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态,躬下自己的腰,俯下自己的身,低下自己的头,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

1994年12月,父亲在电话里告诫我:做基层工作千万不要伤害群众,随后寄来一幅仅三个字的题词:“寸草心”。我当然明白父亲的意思,他是教导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群众,当好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996年初,《河北日报》头版以《为民敢踩硬蒺藜》的标题报道了我的事迹,省委组织部邀请我为省直2400名处级以上干部上了党课。面对此情此景,我有些飘飘然,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也或多或少流露出这种情绪。父亲来信对我进行了严厉批评,并随信寄来他手书的“荣辱无惊”四个大字。面对这四个字,我不觉惊出一身冷汗。殊荣只能光鲜于一时,人生没有永无止境的高潮迭起,有的只是平淡的流年;花开花落,荣辱不惊,这才是该有的人生态度。

20年前刚退休时,我被医院误诊为肠癌,一度极为悲观。父亲得知后,除信中多方开导之外,还寄来他抄写的《宽心谣》。第一句“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就触动了我,逐渐领悟到与其坐等死亡,何不打起精神,与命运拼搏一番呢?于是翻身而起,开始坚持早晚操劳勤锻炼,去追求“心宽体健养天年”的目标。

2007年,我在通读各种版本的赵州志书后,发现州县官员专著是个空白。他们在赵州这个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剧目,其成败得失很有借鉴意义,也很值得一书。于是,我产生了将从古至今有名望的赵州官员结集成书的想法。但一经插笔,困难便接踵而至,自己以年老体衰之躯去迎战,才发现自己才疏学浅、功底不足,实在力不从心,于是想放弃写作计划,继续过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生活。

父亲得知我的想法后,写来一封长信,鼓励我“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随信寄来手书的“天道酬勤”四个大字。我以此作为座右铭,在“勤”字上下苦功夫。为搜集资料,我三上京师、两下淞沪,西赴长安、中到嵩洛,纵情于断编残简之中,忘怀于碑刻墓志之间,浏览了数篇图书资料。随后,经四度寒暑、五易其稿,27万字的《赵州名宦录》终于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也实现为家乡编撰一部历史文化专著的梦想。

在父亲的鼓励与鞭策下,20年间,我笔耕不辍,除了公开出版发行的两部著作,《茅以升关于赵州桥的亲笔信》等十数篇文章也在各类报刊发表,并主持编辑了《赵州民俗》《赵州乡思》等文史读物,还为《赵州文史》纂写了40余篇文章。如今,83岁的我,正在与两位中学教师一起编纂一部120万余字的《赵县通史》。通过读书写作,挖掘了我县的历史文化,为进一步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情趣,收获了快乐和健康。

(作者:贾国锁,系赵县县委退休干部)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