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

善美家风故事 │赵金文家庭:一杆秤

2024-01-05 10:29:5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今年国庆假期回老家看望父母,在布满灰尘的储物间里,我看到墙壁上挂着一杆黝黑发亮的秤,一看就是经常擦拭。

我问父亲:“还在用杆秤卖货吗?”父亲回答:“现在都用电子秤了,但这杆秤可是个宝贝,它可以称物,也可以称人心,更可以称天地。”父亲的话使我想起父母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是的,他们心中一直有一杆秤。

20世纪70年代,偶尔会有讨饭的人到家里,母亲总是把饭菜拿出,还给对方装一些玉米或小米等粮食。那时的我还小,就问母亲:“咱家也不富裕,为啥还让人家吃,又给粮食呢?”母亲告诉我:“你不懂!我心里有杆秤。谁都有难的时候,能帮的就帮一下。”那时的我似懂非懂。

赵金文工作照。作者供图

改革开放以后,父亲开始到北京做一些小买卖来改善家里的贫困状况。父亲用杆秤卖东西,每次给顾客都是秤杆抬头向上,使顾客满意,因此得到很多回头客。大家都称赞父亲实在,不缺斤少两。父亲也总是说:“咱们不蒙不骗,心里踏实,挣的是份辛苦钱。”

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有些商户开始以次充好,使用九两秤等不法行为蒙骗顾客,父母却一直坚持公平买卖。有人说父亲太傻,父亲却说:“不能做亏心事,不坑蒙拐骗,不能让人背地里骂咱。”因为父亲卖出去的货物在市场的公平秤上始终经得起考验,因此也被农贸市场评为顾客信得过商户。

2006年,父母回到老家务农,也时常去赶集,卖些时令的蔬菜、花生、黏玉米等物品,始终用内心的那杆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赵金文工作照。作者供图

国庆前夕的一天晚上,母亲和我视频说:“正跟你爸挑花生。把瘪的、坏的、不饱满的挑出来,洗干净,拿到集市上卖。集市上一些花生不挑不洗,他们都卖不过咱!”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后来我知道,那阵子,父母每天挑花生、洗花生到晚上10点多,第二天早上4点多就起来,开着小电三轮车去集市。虽然每天挣的不多,但他们乐此不疲。

如今,父母已年届八旬,身体很硬朗,在农村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时常也关注我的成长。每当我告诉他们要回老家时,他们就会说,没事就别回来,别耽误工作;节假日值班不能回去时,他们就说要以工作为主,多歇一天少歇一天都没啥。平时聊天时,他们也总是告诫我,要好好工作,别做违法乱纪的事。

父母虽然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心中的那杆秤始终指引着我的言行和生活。同时,我也将这杆“秤”紧紧地把持着,在家庭和生活中衡量对与错、得与失,一直朝着光明、充满正能量的方向前行。

(作者:赵金文,工作单位:河北省老干部活动中心)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