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评论| 人民群众生活的时代表达——民族歌剧《雁翎队》观后感

2022-09-01 11:55:45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参演剧目,来自河北省的民族歌剧《雁翎队》8月23日晚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该剧以高水平角逐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文华奖,为观众开启了精彩绝伦的舞台艺术盛宴。

艺术体现人民群众生活

艺术是全部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艺术有其特殊规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要求文艺家“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纵观本次入围作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紧扣时代脉搏,观照人民生活,表达群众心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民族歌剧《雁翎队》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抗日武装队伍“雁翎队”的故事。以八路军战士张淀生受命回家乡白洋淀发动群众、组建水上游击队英勇战斗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该剧从四个章节来呈现,不同于一般革命题材的宏大叙事,而是从赤子情怀、百姓视角来切入,通过两对平凡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即男主人公张淀生与申老爷、二狗;女主人公英莲与哥哥刘金财,以小见大的透视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宏大历史背景。随着剧情的推进,普通农家女子英莲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为雁翎队勇敢的战士和妇救会长,并且最终为救小菱而英勇牺牲。尽管舞台上不断弥漫着战斗的硝烟,但剧情发展重点在于人民群众的真正觉醒和抗争。正如孙犁先生和荷花淀派一样,这种有别于宏大叙事的方式,反而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显了性格冲突及价值取向,揭示出人民和反动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增强了剧作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民族歌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艺术传承,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河北有着丰富的歌剧创作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自1937年秋八路军开创晋察冀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就地处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先后有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华北联大文工团、群众剧社、火线剧社、尖兵剧社等一批文艺团体在此开展包括秧歌剧、歌剧等各种演艺活动,成为开展抗日斗争和发动群众抗日的重要宣传阵地。

新时代文艺的成功实践不断证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和演绎,引发人们的记忆和共鸣,唤起人们骨子里渗透的文化基因的力量,已经成为当代文艺创作锻造经典的重要路径。“淀上神兵”雁翎队的传奇,在民间广泛流传,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多次呈现。如当年描写雁翎队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和电影《小兵张嘎》等文艺作品,《雁翎队》既是白洋淀地方文化的积淀和重现,又是河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剧中演员全部是采用河北本土演员,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之前有的是歌舞团演员,有的是转业军人,有的是群众文艺工作者、有的是音乐老师,他们随着这部剧的倾情排练而成长提升,为河北培养锻炼了一批歌剧表演人才,成为培养有生力量的文艺舞台,促进了河北民族歌剧事业在新时代的持续健康发展。

艺术需要时代的表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引领着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的发展。本届艺术节是文化和旅游部与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的重大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新作为新气象新高度。

《雁翎队》通过4个大的战斗场面、7条船、十几场布景,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艺术地呈现了芦苇、荷花、大雁、木船、烽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激烈战斗场景,以唯美、逼真的现代化舞台设计营造出了情景交融、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在创作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手法上均有所突破,最大程度的呈现出鲜活的白洋淀。剧作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把人民性和先进性自觉地结合起来,从中华文明宝藏中开掘素材内容,融入现代传媒新技术,将观众带入中华美学意境,切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它在歌剧音乐创作上充分突出故事性、民族性和地域性,通过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音乐创作手法如比兴,以及河北戏曲的歌谣体、板腔体、说唱等,尤其融入河北省代表性剧种河北梆子的唱腔,再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通过40几个表演唱段,唱出白洋淀“风吹荷花十里香,摘片荷叶顶头上。推开波浪像小船,日头晒来遮荫凉”的激励人心、展现燕赵儿女的时代风貌和美好景象。尤其几个主要人物的板腔体唱段,将紧拉慢唱、拖腔及伴奏音乐融入其中,使观众听起来又亲切又新奇,极大地增加了戏剧舞台和戏剧表演的张力。

它采用主题贯穿的音乐创作手法,“雁儿飞”音乐主题贯穿于歌剧的序幕、幕间曲、唱段,通过乐队、重唱、合唱、独唱等多种形式、反复多次的呈现,在剧尾“鱼儿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战斗了。雁儿雁儿,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把敌杀……”最后又在结尾以合唱形式伴随着观众恋恋不舍的心情而余音不绝。

剧中还运用独唱、对唱、三重唱、合唱、领唱与合唱等多种歌剧常用的音乐表现形式,形象的表现了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了人物性格,推动了剧情发展、增强了舞台效果。印象最深刻的是采用对唱、三重唱的如张淀生领唱与合唱《大抬杆》,该段音乐欢快风趣,刻画了雁翎队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不由想起著名的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

重现红色经典,不仅为了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更寄托着对今人的深深期许。在当年雁翎队战斗过的地方,而今一座生机勃勃的“未来之城”正雄姿初显。正如演出最后字幕所示:白洋淀雁翎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精彩的一页。美丽的白洋淀是传承红色基金的华北明珠,也是新时代生态优良、生机勃勃的雄安新区。砥砺初心,继往开来。这正是艺术的时代心声。

总之,歌剧《雁翎队》既再现了河北白洋淀人民群众抗日卫国的传奇故事,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对当下的思考、对未来的展望。 可以说,歌剧《雁翎队》不愧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当然,艺无止境,如果能从剧情节奏、人物塑造、歌唱表现、舞台观念等方面不断提升,必将成为时代的经典、人民艺术的高峰。(河北传媒学院 尹红红)


责任编辑:王建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