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传家风 助力教育铸师魂——聊聊我父亲的那些事儿

2019-12-31 20:22: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回顾到“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发布仪式(唐县)的现场,精神矍铄、脾气有点儿倔强的老头儿就是我的父亲——杨玉泉。今天我就和大家唠唠我父亲的一些事儿!

2018年我的父亲、母亲当选河北好人,记者曾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你的家庭一直秉承的家风家训是什么?”父亲回答说:“敬、诚、善、孝。敬就是爱岗敬业、诚就是勤俭诚信、善就是与人为善、孝就是孝亲敬长”。

下面我先给给大家唠父亲的第一件事儿——

爱岗敬业,甘当教育老黄牛

父亲今年82岁,1957年上班从事教育工作,到1998年退休,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了整整41个春秋。在他41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一直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领导的安排是从来不打折扣,只要是为了工作好、为了学生好,他从没叫过一声苦,没喊过一声累。以前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他教遍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各个学段,任教过大部分的学科,甚至还有音体美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即便如此,对于他任教的每一个学科,他都认真对待,哪怕是一直以来被大家加公认的音体美这样的小科、副科他也从不马虎。为了搞好自己的教学,他甚至半路出家,自学绘画,还学会了手风琴、二胡、横笛、竖笛等多种乐器。退休前几年,他就任成教校长时,还自学了果树的栽培、嫁接与管理。当时的一位老校长就经常说:玉泉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就这样,到他退休时,他也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多才多艺的老头儿。的确,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他经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干工作就要对得起自己肩上的这份责任,干教育就要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有一次,在整理家里的旧物时,我无意中翻到了一摞已经发黄的工作日志,我粗略的翻看了一下,每一页父亲都密密麻麻的,但却清晰的记录了他一天的工作日程、工作安排。从这一页一页的发黄的笔记本中,我仿佛看到了他昔日忙碌的身影,也更深刻的领悟了他做的自嘲小诗:“满面皱纹六十头,丹心执教四十秋,三尺讲台洒热血,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也正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率先垂范什么是爱岗敬业。

我要给大家唠的第二件事儿——

老骥伏枥,耄耋愚公终不悔

退休后,父亲承包了一片荒山,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另一“浩大工程”——绿化荒山,不停地种树。由于山上缺水,土地贫瘠,加上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十几年的功夫,植的树,旱死了、烧光了……真是“种树不见树,栽树不见林”。

其实在他承包荒山上有石粉矿,附近有些村民开采石粉矿赚了不少钱,于是有人找到父亲,开出优厚条件,或购买荒山或合作开发,但我的父亲从不为所动,依然痴痴进行着他的造林计划。一些村民开玩笑地对他说:“别看你天天山上跑,跑来跑去瞎胡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绿化荒山的信心和决心。他立志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荒山绿化好,为家乡留住一片绿,我为此称他为“耄耋愚公”。

这个愚公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山上建一所文化园,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游学基地,以传承唐尧文化,弘扬“孝、仁、义、和、诚、信”的思想美德。他的想法得到了我们的大力支持。2015年入冬以来,一场绿化荒山的攻坚战打响了。在山上挖育林坑、买土回填,整整持续了一个冬天。2016年春的植树节,热火朝天的植树活动拉开了帷幕,大洋乡党委、政府领导及近百名村民参与了植树活动,由于油松树苗很大,都带着80厘米的土球,每棵树足有300多斤,加上山坡陡峭,一棵树得四五个青壮劳力合力抬上山,大家累的满头大汗,棉衣都湿透了,见此情景,他情不自禁地在山上小屋的墙上题诗一首:

千山十担一树坑,五指山上栽油松。

鞋底磨穿不叫苦,双手起泡不喊疼。

定叫荒山披绿装,净化空气美环境。

今日汗水流满面,留给后人欢笑声。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上共植油松2000多棵、山毛桃1500多棵、各种果树300多棵。还修了2.5米宽的水泥路,半山腰及两侧修了三座凉亭,安放了健身器材,供村民休闲娱乐。昔日的荒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逐步改变模样,这离他为今后建成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的梦又迈进了一步。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尽管我从教育战线上退休了,但我对教育的情怀却永远不会退!是啊,教育梦是他一辈子的梦!

我要给大家唠的第三件事——

与人为善,助力教育铸师魂

我们家有一个一直让父亲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一个话题,那就是:我们家是河北省首批优秀教育世家,我家到目前为止共有四代、八人先后从事教育工作。也正因为此,我们一家对教育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春节,我二哥提出要捐资五百万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在这儿,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我的二哥杨庆昌。高中毕业,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他决定放弃学业自己出去闯一闯,于是年仅十六岁的他就到了大同煤矿下煤井。

临行前,父亲给他的教导就是“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二哥也正是秉承父亲的这一训诫,从井下挖煤工到井上锅炉工,到街道绿化工,到成立自己的公司,无论做什么,他都一直秉承着这一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的把自己的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做大,直至现在成为大同市数一数二知名企业。就这样他成别人眼中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但在这其中他吃过多受苦、受过多少累、遭遇过多少困难与挫折,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在他有能力之后,他一直在默默资助一些孩子上学,为一些家庭解燃眉之急;为了回报大同,他自己出资五百余万元在大同市南城墙修建了一座高达三十六米的雁塔,成为市区一大景观;为了回报乡亲,他在2014年,出资五十多万元,为全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和贫困家庭买煤,解决他们的过冬取暖问题;为了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他出资五百余万元,购买树苗绿化荒山,为家乡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村民们休闲、娱乐、健身开辟了一方天地,助力家乡新农村建设。

所以当他提出成立基金会这个想法时,我们一致通过,并决定成立一个教育基金会,旨在为我县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儿绵薄之力。当时,我们觉得家里其他人还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件事。但估计最难理解和接受的是我那已经80多岁的老娘。记得当初两个哥哥还开玩笑的和我说,娘的工作你去做。我们都觉得老母亲的岁数大了,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更何况老人以前过过苦日子,辛劳了一辈子,节俭了一辈子,一下子从家里拿出这么多钱捐出去,怕她舍不得。但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外,当我和老母亲谈到这件事,说明我们基金会的宗旨后,老母亲毫不犹豫地说:“行!这是一件大好事,是在做善事,我同意!”说实话当时我们都感到很吃惊,但同时确实也挺佩服老母亲的豁达。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我父母的名字命名的“保定市杨玉泉王云青教育基金会”在2016年3月28日正式成立。这是我市唯一的一家教育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奖励优秀,帮困助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2016年4月29日,基金会举行揭牌仪式,原教育部副部长、关工委主任李卫红为基金会题词“尊师恩亲,福佑家乡”,她还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参加了基金会成立的揭牌仪式,并对基金会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基金会成立后,我的好多同事、朋友曾问过我,你们自掏腰包拿这么多钱出来,到底是图的啥呀?图名?图利?

记得当初酝酿成立基金会的时候,我二哥说,我们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给他们留钱不如给他们留一份事业,一份儿慈善事业!在基金会成立之初,到基金会所做的奖励、资助的各项活动,我都会把一些计划、想法发到家里的群里,让孩子们都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我们经常对孩子们讲:基金会在我们这一代成立了,应当在你们那一代发展和壮大。我们的目的一是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基金会,同时也希望他们担当起对基金会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通过这一段时间,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一家人,包括我们的孩子们以基金会为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自己对家庭的一份责任,也感受到了对家族发展的一份责任,更感受到了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和使命,我想,这也许正是基金会带给我们家的最宝贵的财富。

从基金会成立之初到现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基金会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扶助家庭遭遇困境的教师、学生的金额已达90多万元,受惠人数近500人。

奖励优秀教师和帮助生活困难的贫困教师,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稳定了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弥补了我们现在社会救助在教师行业的不足。当然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我县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基金会做的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参与、践行。相信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的基金会也会越来越壮大。(讲述人:杨庆亚)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东
下一篇: 孝顺小儿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