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网络诚信建设的道德责任

来源:新华网  2015-06-10 16:19:57  责任编辑:冀晓航

    守护中华传统美德:内诚于心,外信于形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为人治世的诚信之道。解析诚信,从字面的意思看,“诚”侧重于内心修养,“信”侧重于行为规范。“诚信”就是内诚于心,外信于形。即是说人要言由心出、表里一致、真实无妄、信守诺言。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个人的诚信形象如何主要表现于工作圈子,或者是亲朋好友熟人圈子。所以现实中的个人诚信问题往往与人伦关系、人际关系、人情面子分不开。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否则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表现是否真的表里如一。而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交往行为带有虚拟性。微博、微信、电子商务等,这些最常见的网络应用,更多发生在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社会控制弱化、失信成本也大大降低。网络一旦脱去传统熟人、面子的温情面纱,脱离了外在对主体身份的约束,人们内在本真就容易还原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诚信表现更接近于主体内心、他真实的自我。像谣言发布者、网络钓鱼者这些行为主体,其网络失信行为也更接近于内在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不仅更加真切,而且更显现实,它强调的是公民“道德心”的涵养和建设。

    以传统文化观照,诚信话题历久弥新。商鞅的“立木为信”、季布的“一诺千金”、宋就的“以诚感人”、胡雪岩的“务真戒欺”,都反映出当事者内在诚信人格特征和道德精神的价值普惠。人若有信其行远矣,大至国家,小到个人,莫不如此。所以《论语》中说:“民无信不立”,倡导以诚信为立世之本、为人之道。儒家思想进而将诚信列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义,作为维护社会秩序良性运转的根本性要求,这是道德责任的社会意义体现。

    忠与信也是人伦社会的重要思想支柱。中国传统道德主张交往“朋友有义”、“朋友信之”。《礼记》中说:“君子诚之为贵”,将诚信视作最为高尚的道德人格。《大学》强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这里,正其心就是要端正心性,诚其意,是指产生诚恳的心意。一个人心态放正、真实诚恳、意念精诚,才能不自欺、不欺骗,才能达到修、齐、治、平的人生目标、社会理想。所以,《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就是讲诚信是顺乎天理、社会的正路、良途。《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诚信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诚信。但人们还是要大胆讲出诚实的话、做诚信之事,把诚信作为社会合作、交流的基础。《墨子》云:“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符节也”,政治家管仲有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即言行一致,交往才能顺畅,诚信无欺,天下才能团结和睦,社会大厦方始根深基固。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