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生动载体

来源:光明日报  2014-09-18 16:43:59  责任编辑:张娜

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生动载体

——《校训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复旦大学校训墙 刘畅摄

 

复旦大学校训墙 刘畅摄

7月28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7月28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当莘莘学子踏进向往已久的校园,那篆刻于石碑、悬挂于礼堂,或质朴、或简约、或凝重的校训,融古通今,精辞义达,吸引着他们的目光。数年之后惜别母校,这寥寥数语已铭刻内心,成为前行的精神指引。 

    从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两江师范学堂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一个个校训传递的大学精神,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个辉煌。 

    而今,校训更成为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今年4月25日起,光明日报率先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报道一批知名大学校训的由来、传承和发展的故事,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弘扬其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截至目前,专栏已刊发27所知名学府的校训故事,唤起了高校师生的共鸣,使校训进一步成为引领和激励师生奋进的正能量。 

    “校训”如何成为光明日报聚焦的对象,从而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烈氛围再添一抹亮色? 

    今年4月1日,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在本报一内部刊物通报,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把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接起来,效果很好,不仅提高了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还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的生动载体。由此,上海记者站建议,是否可借鉴本报《家风家教大家谈》专栏,开辟“校训大家谈”之类的栏目。 

    本报总编辑何东平十分肯定这一思路,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将栏目名称确定为《校训的故事》。根据总编辑批示精神,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迅即拟定了《〈校训的故事〉专栏策划案》,强调报道要通过“讲故事、溯历史”的形式,重点挖掘和反映校训的文化内涵及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东平总编辑在方案呈报当日就批示要求抓紧做起来,并强调首篇一定要精彩。 

    经过深入采访和精心打磨,由上海记者站记者采写的首篇报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是如何滋养复旦与复旦人的》,4月25日在本报一版刊发。报道一经推出,反响热烈。之后,《大哉一诚天下动》《“公能校训”的“济世情怀”》《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等佳作不断,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数十所名校“纷至沓来”。透过光明日报,知名学府的“历史基因”和“精神之气”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 

    《校训的故事》推出后,得到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与此同时,本报分别于6月、7月两次召开研讨会,先后聚集多方专家学者,围绕校训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献言建策。 

    6月24日,本报与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表达,应充分发挥校训在文化传承、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7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光明日报社又在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所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对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有高校负责人在发言中生动地说:“应该为光明日报这组报道点个赞。”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在研讨会上讲话和发言。 

    不久,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其他中央媒体也相继推出有关“校训”的栏目和专题。至此,发端于光明日报的校训报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又一鲜活议题和生动载体,在校园里、师生中乃至全社会,渐渐兴起一股热议校训、学习校训、践行校训的优良风气。 

    日前,根据东平总编辑把该“校训”报道作出更大影响的要求,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又先后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校训的故事〉专栏报道方案》和《关于深化校训报道的方案》,并迅速付诸实施。在加大“校训的故事”专栏采写和刊发力度的同时,“校训的故事·忆述”系列文章、“校训传播核心价值观·师生寻思录”“校训文化专家谈”等子专栏和新系列,也相继推出,“校训的故事·开学第一课”等策划也在酝酿之中。可以说,通过名家忆述、学者评析、师生体悟等多种形式,光明日报进一步设置多层议题,使校训报道更加多元丰满,使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生动。 

    “走出大学大门,已逾半个世纪,而母校校训,一直像母亲的叮咛,时时在我耳边回响。”历史学家王春瑜在为本报撰写的回忆校训的文章《母亲的叮咛》中,这样动情地说道。 

    期待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校训这一历久弥新的精神和文化载体,能够释放更强的正能量,影响和触动更多正在校园或走出校园的人们坚持信仰、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关新闻

“崇德”校训融入河北农大师生血脉

2011-04-08 15:44:49

    这一群体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河北农大百年来深厚文化底蕴和道德传承的养成。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