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训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来源:光明日报  2014-09-18 15:36:52  责任编辑:张娜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召开

    本报上海6月24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由光明日报社、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24日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与会者认为,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表达,应充分发挥校训在文化传承、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继举办“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和研讨活动之后,今年4月,《光明日报》开辟《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一批知名大学和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小学“校训”背后的故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示校训的文化传统和正能量,引起热烈反响。

    研讨会上,来自10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就挖掘和践行校训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进一步讨论。与会者指出,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格言,对大学校训的透彻研究,意味着对大学精神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校训中传递的价值信念,包含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自觉要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都能形成内在的契合和效果的共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播和坚守校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校训是大学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寥寥数语,指引立身治世;口口相传,道出学问之道和为人之道。与会者认为,以校训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精神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是大学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探讨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探讨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训注入了活力,大学校训则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直观体现。

    会议同时指出,当前一些校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语言风格没有个性、内容雷同;知晓度偏低,缺乏鲜活有效的传播方式;可操作性不够,失之宽泛。如何更好地发挥校训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对高校而言,要在传承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校训的文化内涵,用鲜明的时代特色赋予它长久的生命力,让校训为人所感知、感悟。这就需要更多人推崇、推广好校训,创新传播方式,更多地用好故事来传播,用艺术作品等新鲜饱满的样式来传播。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认为,校训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在新形势下研讨校训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校训的背后是信仰,包括做人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民族的信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追求在高校的反映。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在高校众多的育人元素中,校训具有独特而有效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载体,使校训对师生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引领作用,值得认真探索实践。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常戍,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高德毅等在会上发言。参加研讨的还有清华大学教授肖贵清,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南京大学教授杨德才,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南开大学教授武东生,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复旦大学教授王立诚,东南大学副校长林萍华,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陈大文。

    青年钢琴家、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主任陈洁,复旦大学研究生申宸、同济大学研究生严俊作为师生代表,分别讲述了自己和校训的故事。

相关新闻

保持独立思考 何惧假“哈佛校训”

2014-01-01 15:28:00

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中国互联网上盛传已久。对此,哈佛大学校方在其官网上表示,这些校训都是假的,在哈佛墙上看不到所谓的校训,并称所谓校训都是编造的。无论是假的“哈佛校训”还是假的“名人名言”,如果真要费尽心机去打假,我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崇德”校训融入河北农大师生血脉

2011-04-08 15:44:49

    这一群体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河北农大百年来深厚文化底蕴和道德传承的养成。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