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斑马线上乱象丛生 “车德”仍需改进 访谈实录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7-03 18:03:38 责任编辑:国梁

石家庄:斑马线上乱象丛生 “车德”仍需改进

访谈录制现场

    主持人:的确,简单的三个字“车让人”提示语,替换冷冰冰的制式提示牌,可以说是现场普法,并以法之名保障行人在斑马线上的行路尊严和绝对路权,这个办法看起来可能有点“土”,但绝对是个好办法、好创新。无论采取哪一种办法都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机动车避让行人的理念。马先生,就您日常出行来看,您给支支招,给文明出行提一些建议。

    马常胜:文明出行这是需要大家来共同遵守或者来落实的这么一个课题。作为一个交通参与者,不管是行人还是司机,首先要有这么一个意识。一个是交通意识,遵守交规。再有就是有文明意识,遵守社会道德,有的是在道德层面上,要遵守社会道德。

    我还是围绕着车让人这个问题说一下,试行或者是推行这个办法,我想感觉不错,感觉可行,感觉比较温馨,那么就要坚持进行推广,特别是要进行宣传,每一个参与者都要有这种观念,来熟悉或者了解“车让人”这个办法,包括怎么样让这个办法进行很好的推行和落实,要进行宣传,让人人都知道,都清楚,都坚守。

    宣传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不是说每个单位或者只靠交管部门来进行宣传,那是不够的,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立体宣传。也就是说让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了解到,都能够熟知。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或者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灌输。刚才张警官说了要形成这么一种气氛和氛围,让大家在这种氛围当中慢慢的来养成(文明驾驶习惯),这样的话就能够进行很好的推行和落实。

    当然我们划了这条线,推行了这个办法,只是说一个最基本的工作,那么怎么样来更好的落实,我觉得还要有足够的手段,包括比如说交管部门的一些监督、督促、现场的纠正,这是一个方面;再就是我们会不会、可以不可以动员社会的力量,比如说志愿者轮流到这有标线的路段值守,所在的街道实行门前三包大家互相监督,有不遵守的或者与行人抢道的,把他记下来进行信息互通,报到交管部门或者报到新闻媒体。这样的话,除了人们自觉落实外,再加点强迫,我想效果可能就更好了。因为文明驾驶是一个道德义务,他没有触及到法律的范畴,所以需要他来自觉执行,自觉落实,自觉落实这就与人的素质、平时的驾驶习惯等等方面有关系,所以有些人可能就落实不好,那怎么办?我想要加一点强制(的措施),刚才我讲到了搞一些正反两个方面的曝光,(如果是)好的司机,我刚才说了有人在值守,有人在观察,有人在发现,来大力宣扬这些文明行为,个别不遵守的或者因为抢道出了事儿的,或者就是不听还乱抢道的,媒体要进行舆论上的谴责和舆论上的监督,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张警官您觉得这些方法可行吗?

    张华:不是可行不可行,是老马说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近些年一直在做的所有的工作。刚才我们说到了如何让我们交通好起来,让我们的市民出行更加舒心,我们石家庄将近900多万人口,二环路以内将近300万人口,以这么大的人口密度、这么多的车,我们如果单纯靠行政处罚的手段强制力来管、来罚,能不能彻底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交通压力、交通问题,我想很难。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呢?我想从国务院到公安部到我们省、市,这些年都把群众出行问题当成了一个很大的课题来研究,来部署,来解决。也包括我们一直在搞的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社区的“五进工程”,也包括我们现在在进行的“五年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等等这一系列的工程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交通参与者有一个良好的出行习惯,有一个文明的出行行为。

    就以石家庄为例,我想大家都知道我们也搞了很多很多的活动,包括跟媒体合作的一些节目、栏目、专栏等等,我们在呼吁,我们在发动,我们在引导市民的出行行为,我们也搞了一些应该说在全国都引发了很大反响的公益行动。比如说我们曾经搞过的“奖励不闯红灯第一人500元”的活动,引发了全国性媒体的关注,有人说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不是得不偿失吗?我们说不对,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没有失去什么,我们就希望有一个讨论,社会面上的讨论,媒体的讨论,市民之间的讨论,然后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给市民的是什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细雨润物的一个意识养成。

相关新闻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