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题

京津冀微访谈:专访河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陈志国教授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4-15 08:45:31  责任编辑:张昭

    积极引导让低端产业“脱胎换骨”

    新闻纵深:我省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是要打造“四个支撑区”,对此,您怎样理解?

    陈志国:之所以定位“四个支撑区”,主要因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最大短板是京津周边城市不发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难题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京津冀一体化的基本条件是交通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生态环境压力,而这“四个支撑区”正是我们推进协同发展最现实的切入点、最有力的抓手。把城市、产业、交通、生态这四个重大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实现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新闻纵深:解决北京人口压力大等“城市病”问题是我省优化城市布局的题中之义,河北应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陈志国:外来输入型人口较多是造成北京人口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来输入的流动人口中有很大部分来自河北,此外,还有一部分属于功能性流入,如就医、求学、中转等。因此,河北可以针对其人口压力来源,在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上做文章。

    我认为可以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是要加快全省城镇化步伐,提高重点城市的城市规模和水平,提高其承载力,积极实施就地城镇化,减少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向北京流动;第二步通过城镇化带动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我省城镇建设能够带动建筑业、非农产业的发展;第三步要积极承担北京部分功能,通过吸引北京教育、科研、医疗等功能和产业的疏解,减少北京功能性人口的流入;第四步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让市民宜居宜业。

    新闻纵深: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目前我省各地都习惯打工业项目的主意,对科技、人才、大学、医院、市场等关注不够,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志国:河北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发展的加速和升级发展是基本特征。但北京的工业增加值为3500多亿元,占生产总值不足1/5,体量不是很大,都给我们也吃不饱,而北京的科技、人才、大学、医院、市场、金融等才是潜力最大的宝库,不仅能够带来人气、创新产业、聚集财富,还能够提升一个地方的品位和形象。

    从本身来看,河北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正可以借京津第三产业的转移,提升第三产业的占比,加快转型进程。所以,河北应把与京津的对接重点更多地放在第三产业上,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具有人口积聚效应的高等教育、医疗、会展、批发市场等主动外迁。

    新闻纵深:在承接第三产业的过程中;我们愿意要的产业,北京不一定给,北京愿意外迁的,不一定是我们愿意要的。怎么去化解这一矛盾?

    陈志国:我省的承接原则非常明确,必须是少污染、少能耗、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我省要积极创新,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使之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来化解这一矛盾。比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我省,需要对其进行升级改造,进行产业链条的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结算平台等,鼓励发展农产品研发、试验、制种、技术推广服务等。同时,大力拓展产业链条,上游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下游积极发展仓储、物流、配送、食品加工,由此提升改造成为我省需要的产业。

    在承接北京专业市场搬迁方面,我省可以利用空间优势、人力资本,在迁入地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延伸产业链,从而带动周边县市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就地成为产业工人,就地城镇化,这样还有助于破解“市场一搬迁就死”的怪圈。

    新闻纵深:对于医疗、教育等产业来讲,虽然在北京移出的名单序列中,但转移难度很大,如何打破被动局面?

    陈志国:这就需要我省创新思维。目前来看,北京知名大学整体搬迁到河北的可能性不大,但知名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都要经过中试,河北可以考虑在大学资源聚集的地方建立“京津冀大学中试基地城”,将其打造成一流的中试基地,广泛吸引京津冀知名大学的科研成果前来孵化,近水楼台先得月,孵化后形成的高新技术最先受益的就是河北。

    北京大型医院整体搬迁到河北的难度也比较大,但河北能否考虑将北京大医院的强势专科利用协议诊疗的方式集中过来,在河北建一个吸附了京津知名医院优质资源的医院,通过远程等方式进行会诊,这自然就会消解去北京就诊的人口压力。河北新闻网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