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讲规则①】墨守规则亦为大道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11-13 08:34:01 责任编辑:张昭

    11月10日,在石家庄谈固公交枢纽站IC卡充值大厅,前来充值的市民有序排队。 记者 陈腾飞摄

    大力倡导讲规则正当其时

    “即使凌晨两点,街道上没有行人,司机依然会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即使公交车上挤满人,老弱病残专座却一直空着。”在谈到讲规则时,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姜剑云首先提到了德国人自觉遵守规则的情况。

    曾作为访问学者游历多国的姜剑云告诉记者,不仅在德国,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很强的规则意识。正是人们“刻板”地遵循规则,才形成了良好的公共秩序,拥有了很高的社会效率,彰显了社会公道和良知。“这就是规则的力量!”姜剑云说。

    现在,正是大力倡导讲规则的时候。姜剑云认为,讲规则是社会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我们现在正需要规则的力量。我国已经行进至实现现代化关键一跃的历史节点,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出了以前农业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丰富物质,唯有树立规则意识、形成规则共识、按规则行事,才能让每个公民公平有序地分享到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公共秩序。

    “讲规则也是当下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石国兴认为,我们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亲缘、宗族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礼法上。而在现代公民社会,科技进步打破了地域局限,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地融入了陌生元素,日渐扩大的公共生活领域使得传统的熟人礼法已无法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所以亟须构建富有现代精神的、普遍适用的文明规则。

    “讲规则,是一堂绕不开的全民守法必修课。”石国兴说,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仅占全世界汽车总量的8%,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16%左右。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背后是很多人对交通规则的忽视和漠视。“如果我们无视与物质文明相伴而生的规则文明,没有相应的规则来保障,就无法从根本上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别让“潜规则”导致“集体无规则”

    “7个不同颜色小球代表7个人,每个小球都用细绳拴住,塞进一个口很小的瓶内,7个人各捏细绳一端。瓶子下方点燃酒精灯,并假定酒精灯燃烧两分钟后,瓶子就会爆炸。”记者采访姜剑云教授时,他做了一个著名的“瓶中取球”试验。

    试验中,7人为了逃生,匆忙拽动代表自己的那个小球,结果全部挤在瓶口,整整10分钟,谁都出不来。而在确定拽绳次序后,7个人依次拉动,仅仅数秒,7个小球都顺利“逃生”。

    “10分钟和数秒,被‘炸死’和全部‘逃生’,这样鲜明的对比说明,无视规则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遵守规则大家都获益。”姜剑云说,不仅在公共生活领域大家都有“挤在瓶口”、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而且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即便在“明规则”很好办的情况下,很多人也愿走“潜规则”这条路。

    考公务员、找工作、孩子上学、到医院看病、购买房子……一遇到事,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走正规渠道,而是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请客吃饭、送钱送礼,痴心于寻觅终南捷径,甚至多付出了成本,还沾沾自喜,极有优越感。其实,“潜规则”盛行,“明规则”落败,必将导致“集体无规则”。

    最近,网上一部叫《规则》的微电影非常火爆。因不守交通规则,一位年轻司机开车撞了一名中学生。因大家没有遵守相关规则,在随后一系列救人过程中耽误了救治良机,结果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凋谢。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名中学生也是因为不遵守校规,私自逃课才遇上车祸。“敬畏规则,重视规则,遵守规则,不要让生命凋谢在那一连串的不守规则中。”网友们如此评价。

    “规则是法律、法规的基础,规则意识是全民守法的根基。每个人都要从遵守身边的规则做起,尊重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因为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规则、讲规则、敢于维护规则的社会。”车同侠说。

微电影《规则》

请扫二维码观看微电影《规则》

相关新闻

【大家都来讲车德⑭】车时代讲车德先要讲规则

2014-05-30 08:36:46

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特约专家、新华社资深评论员南辰指出,汽车文明发达国家驾驶人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比如法国人非常注重“环岛规则”。

“闯红灯”背后的规则意识缺失

2010-08-30 07:17:41

闯红灯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