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积极推广生物质燃料技术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3-12-23 11:01:24  责任编辑:张昭

    烟尘量和二氧化硫减排90%以上

    相比煤来说,秸秆燃料具有价格低、污染小、可再生等多项优点。这些特点让研究人员颇为心动。

    石元春团队实验分析数据表明:生物质燃料气体排放中每立方米烟尘量为46毫克,而煤炭为510毫克,减排超过90%;每立方米二氧化硫量为33.6毫克,煤炭为1280毫克,减排超过97%。研究人员认为:“表现出如此高的环保效益,主要利用了秸秆几乎不含硫的特性。”

    “不仅二氧化硫减排在90%以上,秸秆生物质燃料的氮氧化物、粉尘、二氧化碳等减排也很显著。”杨小亮表示,此项技术可杜绝焚烧秸秆和煤炭燃烧两大空气污染源。

    石元春建议,利用这一优势,可让秸秆生物质燃料向城市延展,替代城市中小锅炉燃煤。他拿曲周县王庄村为例说明:“村里一年可生产1500吨生物质燃料,满足自需后,还剩下1000吨可对外出售,输送到城市中的生物质燃料锅炉中去。”据介绍,目前长春生物质燃料供热面积已超过百万平方米。

    事实上,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尝试秸秆生物质燃料工业化利用。12月18日,在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锅炉房,记者看到,两台4吨、两台8吨的生物质燃料锅炉内火势正旺,源源不断为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提供每天生产所需要的蒸汽。“这种新模式可以为城市工业企业替代燃煤锅炉探索新路径。”作为技术合作方,杨小亮介绍,根据测算,仅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一家企业,每年就能消耗秸秆生物质燃料10000吨左右。

    技术的可推广性还取决于成本。据测算,1吨标准煤的价格在八九百元左右,而秸秆生物质燃料价格为每吨六百元。“秸秆生物质燃料使用成本比标准煤略高,却低于清洁能源天然气,成本上还是有优势的。”杨小亮说,如果有更多企业加入进来,就可以削减更多燃煤量,为减少大气污染作出贡献。

    秸秆回收难制约全面推广

    “原料是第一大难题,收不上原料来,再好的事也难干成。”由于工厂开业时间在11月份,李忠岐今年错过了秸秆回收的重要时间,到现在只加工了三四十吨成品。

    我省是农业大省,秸秆资源丰富。根据2012年我省玉米、小麦和棉花种植面积和谷草比,石元春率领的团队估算出我省年秸秆总量为4881万吨左右。“扣除40%还田量和15%的其他用途,如果用45%的秸秆来生产生物质燃料,全省每年就可以得到2000万吨以上的生物质燃料。”石元春表示,按照获得的热量计算,这些生物质燃料完全可以替代1400万吨标准煤。

    那么为什么收不上来呢?是对农民不合算吗?石元春给出如此测算结果:取暖季每户每天烧秸秆生物质燃料约20公斤,其他季节每天约6公斤,一年4吨足够。与烧煤相比,每年至少节省1600元。如加上卖秸秆的600元至800元,每年可节省2000元以上。

    看上去既环保又省钱的新技术,为什么对农民吸引力不大呢?“机械化程度低是秸秆难以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小亮分析,秸秆收集、装车、运输没有三个劳力难以操作。三人每天仅能收集3至5亩,在不足十天的收割季节里,很难将大量秸秆完全回收到田间地头。“如此高劳动强度、低性价比,使得农民对此兴趣不大,难以与在外打工相比,因此他们宁可每亩地花上六七十块钱进行秸秆还田。”

    为破解秸秆回收难题,杨小亮尝试向农民推出以秸秆换燃料的方式。以李素格家为例,她家一共种了5亩地,如果直接回收秸秆,最多能挣500块钱。可如果交到压块厂,2吨秸秆就可以换1吨燃料,那么5亩地可以换2.5吨燃料,差不多够一冬天烧。“这提高了一部分农民回收秸秆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杨小亮对加工厂采取“以秸秆压块抵顶一半设备款”的支持举措,而加工厂也开始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培养了一些秸秆收集经纪人,扩大了秸秆收集半径。

    不管怎样,这些方法仍然是杯水车薪。“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连一斤都收不上来。”杨小亮建议,作为一项可有效禁烧秸秆的环保举措,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在全省大力推广生物质燃料技术,并通过行政力量和资金调节支持解决秸秆回收难题。

    杨小亮认为,目前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的政策,可以促进种田大户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将有利于规模化收集秸秆。“三五亩地的零星收入不会让农民动心,但动辄成百上千亩的收入,对于种田大户来说,一定会产生吸引力。”河北新闻网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