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品德考察沦为公考不公又一杀手
河北新闻网
2011-11-28 15:48
来源:南海网
责任编辑:李莎
【字号

本站搜索

    11月27日,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进行公共科目笔试,133万考生将为1.8万个职位竞争,最热门职位竞争比例达4124:1。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考察录用阶段有改革,要求重点加强对考生“品德”考察。(1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表面上看,“国考”在录用阶段加强对考生“品德”考察,是一个“亮点”改革,吻合了《公务员法》所体现的“任人唯贤、德才皆备”这一用人标准。时下,官员道德滑坡有目共睹,一些官员违法乱纪、腐败堕落,诸如“艳照门”、“日记门”等丑剧不断上演,加强公务员道德刻不容缓。倘若细究一下,“品德”考察却令人忧虑和不安,尤其是,这种改革一旦被地方“公考”和事业单位招考中“借鉴、效仿”,有可能会变味,成为个别人徇私舞弊的“道具”,损伤公考公平。

    公众有这样的担心绝非多余,是有诸多案例可证的。比如,时下的“萝卜招考”怪相层出不穷,一次次挑战着”公考”公平底线。一些地方的“公考“为“官二代”“量身定制”,使公考沦为一种赤裸裸的“拼爹游戏”。

    另外,“公考”公平一次次摔倒在体检门槛上,一些考生在体检过程中“被乙肝”、“被不合格”,体检被媒体称为继“公考”歧视和“萝卜招聘”之后的又一杀手。有些考生虽然成绩优异,却在体检环节中被“暗算”成不合格,山西的“宋江明案件”就是明证。虽然,几经周折,宋江明的权利得以伸张,但还有多少“宋江明”栽倒在体检门槛上,诉求无门呢?

    如今,“萝卜招聘”大门依然洞开,体检“被不合格”现象尚没破解,此时此景,“品德”考察“横空出世”,无疑为“公开”不公再添一个更多的豁口。

    据国家公务员局介绍,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单看内容,便知定性和定量不好界定和操作,招考单位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成为个别人徇私舞弊的工具。比如,一个考生在学生时期曾打过架,考试做过弊,能否定性“政治品德不良”?假如哪个考生倒霉,在报考职位中与某个“官二代”遭遇,“道德”考察关恐怕难以逾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找一个人的“小毛病”,岂不轻而易举。

    休谟说的好:“有限政府或宪政的制度设计,总是把每个人假定为无赖。政府也是如此,必须加以限制。”“公考”何尝不是呢?既然“品德”考察有可能沦为某些人徇私舞弊的工具,就必须有完善的制度设计予以防范。比如,能否将“品德”考察制度“后移”,即一些考生除有明显的如违法乱纪等“道德瑕疵”外,将“品德”放在录取后的试用期内考察,这样用人单位既可“近距离”、长时间考察一个人的德行,又可有效避免有些人借“品德”考察舞弊,岂不两全其美。

    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1月27日的《羊城晚报》报道,一招聘网站刚刚调查显示:不到三成人认为加入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仅20%人认为“国考”公正。诚然这份民意调查未必完全科学、公正,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回应“品德”考察既然八成考生考公务员冲的是“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而非“为人民服务”,说明“品德”考察非常必要;。不过,仅有两成被调查者认为“国考”公正,反证“国考”要慎用“品德”考察,谨防其沦为“公考”公平的又一杀手。

    很显然,“国考”中德“品德”考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则有助于选拔德才兼备干部;用不好,则成为个别人徇私舞弊的“道具”。窃认为,该政策被“重点”推行,应当三思。尤其是各地的“公考”和事业单位招聘,更应该谨慎借鉴和效仿。

特别声明:此文系网友留言,不代表河北新闻网立场。| 网友爆料邮箱:wybd2010@126.com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