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秘密,宁可失去独家新闻 面对表彰,坚持姓氏笔画排序
河北新闻网
2011-04-16 09:26
责任编辑:李莎
【字号

本站搜索

    56份“家书”,15年的承担和坚守,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同学15年默默资助去世同学的父母,义举感动社会,全省发出向农大果树93(01)班同学学习的倡议。本报记者作为果树93(01)班的一员,为这个班集体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为同学们15年的情义以及在面对荣誉之时的淡定深深地打动。感动之余,记者记述了这个约定背后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

    1、一个共同遵守的秘密和承诺

    4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报道,讲述了我们果树93(01)班毕业生15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后,许多人问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又在报社从事采编工作,你们报社为什么“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却让外地媒体捷足先登?面对诘问,我没有说话,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是我们班一个共同遵守的秘密和承诺。

    3月25日,当李维贺老人从老家承德来保定“寻亲”时,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我觉着有必要告知报社派记者采访,但是,当我把想法告诉同学们时,大家极力反对。牛树起说:“我们做的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值得宣扬,也不希望媒体的介入再次触及老人内心的伤痛,扰乱二老平静的生活。”因此,作为这个班集体的一员,从个人情感来说,我理应遵守这个秘密和约定。

    14年前,当我们班全体同学做出这个约定时,一个最朴素的初衷就是对逝去同学的一个交代,给两位老人的一点慰藉,很简单,只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压根儿就没想让媒体知道,甚至连当时的辅导员黄文军老师都不知情。黄老师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感慨万千:“同学们15年来坚持照顾资助宝元的父母,作为辅导员对此事竟然毫不知情,我感到惭愧,同时,也为有这些可爱的学生感到骄傲。”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会引起广泛关注,让我们始料未及。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