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专题>>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文物修复

凝固的历史在手中重现--走近圆明园出土文物修复工作者

http://www.hebnews.cn 2010-10-21 14:58 新华社
订阅河北手机报,新闻天气早知道!详情 http://mobile.hebnews.cn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专电(记者张淼淼、岳瑞芳)潘婷婷捧着一只刚刚修复完成的青花瓷碗,用棉签一点点擦掉碗身细小的污垢。“这只青花瓷碗,我们整整拼接了一星期。”潘婷婷将瓷碗置于台灯下,仔细检查每一处接缝的密合度。

  “我所学专业的名称是‘文物鉴定与修复’,而修复圆明园文物残片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这种感觉难以名状,所谓梦想成真,应该就是这个感觉吧。”潘婷婷年仅21岁,是此次负责圆明园出土文物残片修复工作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从今年6月开始,她已为此工作了5个月的时间。

  “每一个碎口都是唯一的,而每拼接一片就要从上千残片中找寻一遍,实在找不到的部分才会用石膏替代。”潘婷婷告诉记者,她每每捧着修复完成的青花瓷器总会忍不住地想同样的问题:不知道150多年前谁也这样捧过它?又是谁最终摔碎了它?

  每一只碗碟都有它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潘婷婷说,这些日子,她和她的工作伙伴们看着一堆堆破碎的残片一天一天变回它们原本的模样,就好像看到一段被尘封的、支离破碎的历史在手中缓缓重现。

  此次参加圆明园文物残片修复工作的还有大批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文物以及历史系的大学生志愿者。今年25岁的志愿者曹彬是首都师范大学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的学生。在他看来,修复工作中最考验人的就是耐心。“成千上万的碎片都来自统一的器型、统一的花色,没有超常的耐心,是不可能完成工作的。” 

  “我两个月前刚刚开始负责挑拣文物残片的时候,只要多拿起几片,手就会发抖,就算是现在,也还是会紧张。”曹彬笑着告诉记者,“朋友们都说我胆小,其实我只是心里激动,这些残片也许价值不高,但都是上百年的物件,都曾是历史的细枝末节。”

责任编辑: 赵耀光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