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运河寻“龙”

2024-04-07 17:06:29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杨金丽 ■图/王少华

202403a44.jpg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龙是腾云驾雾的祥瑞,拥有神秘力量,格外受人青睐。大运河沧州段不但外观像一条蜿蜒在大地上的巨龙,而且沿岸还有大量与龙相关的风物及故事传说。今年适逢龙年,让我们沿河行走,来一次运河寻龙之旅。

捷地御碑苑 “二龙”交汇处  写满“龙”故事

沧县捷地御碑苑景区位于大运河与捷地减河的“二龙”交汇处,是调节丰水期大运河水量的龙头水利枢纽。登上捷地闸,极目远望,大地苍苍莽莽,从南而北的大运河波光粼粼,恰似一条银龙,逶迤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华北平原上。一条减河过捷地闸从运河分流向东,直奔大海。

御碑苑景区不仅风景秀美,还闪烁着运河文化的光辉和古人的水利智慧。在御碑苑中寻龙,与其他地方感觉格外不同。

御碑苑景区与龙有关的内容有两个,一是捷地闸的明代龙骨石,二是御碑苑分洪镇苑之宝——雕刻着龙纹的清代乾隆碑。

沐浴着早春的暖阳,我们穿过运河碑廊、历史长廊,就到了宪示碑园。河北省南运河河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海军指着一处被特意圈起来的地面说,这里的地面与众不同,是用明代龙骨石铺就的,这些龙骨石是明代修建捷地闸时剩下的边角料。他又指着一旁的闸所说:“这里的闸基用的就是龙骨石。这些石头可了不得,都有500多岁了,其建筑工艺堪比大运河世界遗产点谢家坝。”

捷地闸中水波荡漾,微风吹过,浪花亲润着闸基处的龙骨石。明代弘治年间初建捷地闸,这些结实坚固的龙骨石不知从何地通过运河船运而来,用于闸基建设,从而造就了这一传世500多年的运河水利工程。

明清时期,捷地闸多次重修,几番改坝为闸,又改闸为坝,目的在于调节水势、泄洪减灾,保证运河漕运安全。镇苑之宝乾隆碑就是捷地闸在清代改闸为坝的重要见证。

乾隆东巡时曾在沧州视察河务,留下两件文物——捷地乾隆碑和兴济乾隆碑。兴济乾隆碑现存青县博物馆,捷地乾隆碑就伫立在捷地闸北。其碑座是罕见的五福捧寿图案;碑帽为二龙戏珠石刻,雕工非常精美;碑身镌刻的,是乾隆皇帝为捷地减水坝所作的两首诗。为了保护石碑,御碑苑特意修建了亭子,并使之与苑内的宪示碑、申遗碑一起,成为大运河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

回程时,我们沿堤顶路向北出发,随水脉地势而行,遇湾则弯行、遇直则直行,仿佛一直徜徉在巨龙的怀抱中。

202403a45.jpg

东光、吴桥  卧龙镇水兽牵出大龙湾、龙爪槐

在沧州市区理享艺术空间,陈列着一尊卧龙形镇水石兽,上面斑斑驳驳,有很多勒痕,质地粗粝,但卧龙尾部却光滑圆润,犹如玉器一般细腻。工作人员介绍,这尊镇水兽是在东光、吴桥一带发现的,原来放在运河岸边,以供船家靠岸系绳所用。为何采用卧龙造型?是历代帝王驻跸东光、吴桥时的御用品?还是因为与运河有关,为祈求行船安全而雕为龙形,以起到镇伏水怪的心理作用?这就不得而知了。

东光、吴桥是运河沿线重镇,“龙”故事也有不少。

历史上,东光原来有个地方叫大龙湾,今属衡水市阜城县。东光运河文化学者匡淑梅介绍,这里曾名张家湾、兴隆镇,因为大运河在此甩了一个大大的弯,其状如龙,于是改名为龙湾。龙湾龙脉壮,北宋末年曾出过一位皇帝张邦昌,可惜此人得位不正,30多天后还政赵高宗,终成历史笑话。

后来,文人墨客经过大龙湾时,总要歌咏一番。其中一首饶有味道:“大龙湾过小龙湾,相见朝朝暮暮间。怪道唤郎郎不应,郎船已过数重山。”这首诗第一遍看是唤而不应、爱而不得的爱情棹歌,再看则用浪漫的诗笔写出了运河沧州段九曲回转、弯弯曲曲的河道特点。

多弯的河道使大平原上的风景瞬间有了层次感。大运河东光、吴桥段沿线有许多景点,东光谢家坝世界文化遗产点、吴桥码头、吴桥杂技大世界,最能代表这一带的运河风情。

此外,在运河沧州段最南端的吴桥县第六屯村,运河边一株古老的龙爪槐,枝干弯弯曲曲,如龙似蛇。古槐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是一位道长为了感谢韩姓村民的赡养之情亲手种下的。当地人有“龙形的河龙形的路,龙形路下龙爪树”之说。龙爪槐矗立运河沧州段最南端,恰似迎客槐,迎候着南来北往的游人。

202403a46.jpg

兴济  运河边上舞龙灯

沧县兴济镇应该是运河边龙元素最多的地方。信步而行,运河畔有龙窝、龙祠等与龙相关的遗迹;乾宁博物馆内,珍藏着见证明弘治皇帝和皇后张氏美好爱情的五通明代龙纹石碑;当地还一直流传着“骑龙抱凤”张娘娘的各种传说;一处老宅里,一株上百年的龙爪槐枝干虬曲、古意苍苍……

此行要探访的兴济龙灯,就根植在这样厚重的龙文化热土上。

几百年来,兴济人都有一段共同的节日记忆:每到上元节前后,大运河沧州段沿岸就热闹了起来。高跷、落子、舞狮、秧歌、旱船、小车会,民间花会形式众多,且沿岸各地互有交叉。唯有上下翻飞的龙灯,独属兴济。

兴济是千年古镇,历史上曾有551年作为县治所在地。兴济龙灯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龙是帝王的象征。兴济是明代弘治皇帝的皇后张娘娘的故乡。龙灯是否与他们有关?因缺少史料记载,至今还是未解之谜。但张娘娘的娘家后裔曾为舞龙高手,有世代相传的技艺。

舞龙灯需要群体通力合作,其中最难的,是龙灯的制作。

兴济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只巨型龙灯。其扎制人,就是86岁的崇国岐。

崇国岐家就在河堤上。说起龙灯,老人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从小就对龙灯充满好奇,10来岁就学着耍龙灯。20岁那年,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扎出了自己的第一条龙灯。”抚摸着自己扎制的龙头,老人语调中有无限柔情。

崇国岐说,龙灯以竹篾做骨架,糊毛边纸,龙鳞则是将纸先裁好形状,再涂上不同颜色,一张张粘在龙体上。龙灯全长26米,由1米长的龙头和6个4米长的龙节以及1米长的龙尾组成。每个龙节之间用2米多长的木棍固定托举,托举处内设陀螺转轴,低处一只灯碗,点上蜡烛,耍时无论如何摆动,烛火始终不灭,最能展示巨龙顽强活泼的个性,以及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必胜信念。

崇国岐说,在龙灯扎制过程中,最难的是龙头。龙头太大流于滑稽;太小则显不出龙的洒脱大度和凌人气势。兴济龙头大小适宜,造型美观,舞起来很有气势。兴济龙灯制作最大的特点是整条龙都是用纸扎制而成的。舞龙队负责人邵计春说,他走过大江南北,看到的舞龙大多都是用布制作的,像兴济这样用纸扎制的舞龙,他还没见过第二个。

崇国岐的儿女亲家陈金生,是绘龙高手。龙在现实中无迹可寻,却存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兴济龙灯自古有两种颜色,一种群青色,白天在运河边舞,上下翻飞,象征水龙。一种大红色,在龙头内点上蜡烛,象征火龙,晚上舞起来,热烈而生动。陈金生驰骋想象,绘画的龙头,色彩搭配新奇大胆、艳丽不俗,让兴济龙灯既美观又实用。

兴济龙灯队有老有少,上年纪的负责敲鼓打锣伴奏、场外指导,上场舞龙的全部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们尽情挥洒,“龙抄引”“龙浮水”“龙攀柱子”……舞得热火朝天。

兴济舞龙代有传承,这是舞龙队最骄傲的地方。邵计春说,每年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兴济龙灯要连舞3天。看龙灯最好在晚上,“月光下,伴着铿锵的鼓点,巨龙犹如活了一般,通体透亮、上下翻飞、前冲后突,好像能一飞冲天。”

泊头  贡梨园内拍“树龙”

初春时节的大运河贡梨公园,没有梨花如雪,也没有梨果硕硕,成群的梨树虬枝曲干却犹如树龙,别有一番风致。

大运河贡梨公园坐落在沧州泊头市文庙镇尹庄村大运河畔。泊头是运河水驿,更是鸭梨之乡。据说,乾隆皇帝曾多次沿运河水路到德州,驻跸于尹庄的化城寺内。他品尝鸭梨后大赞:“清香绵长、脆甜爽口!”从此地方官以梨进贡,泊头鸭梨有了“贡梨”的头衔。

园内的御史碑廊集中展示了乾隆皇帝在化城寺所作的多首诗词,有关梨的故事与传说散落于园内各个角落。这里不仅有乾隆皇帝品尝过其果实的“御梨树”,还有张之洞吃过的“总督梨”、见证抗战时期萧华将军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的“将军梨”。一片古梨园内,随便一株梨树,上面的标牌显示,树龄都在二三百年之间。

古梨树群吸引了众多摄影师的镜头。驻足细看,每棵树虽然姿态各不相同,但那形状多少都有几分与龙相似。在此寻树龙,得有几分抽象审美和驰骋想象的能力,方能从枝干间看出龙的神韵。(转自沧州日报)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