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

善美家风故事 │胡芳艳家庭:家风继世长

2024-03-13 10:16: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我家老院的东屋、八仙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我爷爷,一张是我奶奶。爷爷清瘦,戴着疙瘩襻的帽盔儿,留着山羊胡儿,笑呵呵的;奶奶梳着“纂儿”,穿一件偏大襟的褂子,一脸的严肃。

大哥说,他们都怕奶奶,小时候偷着去河里洗澡,奶奶拿着笤帚,踮着小脚,追着揍。不怕爷爷,孙子们可以随便骑到他的脖子上,还可以帮爷爷去打水,爷爷给一分钱。

别看爷爷在家老婆孩子都不敢惹,在街面上可是有血性的“三爷”:闹“日本鬼子”的时候,他用铁锨拍走闯进院子的日军;在集市上“市霸”缺斤短两,他上去就要“卸对方一个膀子”……

更让人佩服的是,爷爷给四位老人养老送终。除了父母,还有一个老伯、一个二哥。老伯无儿无女无家业,干不动了,爷爷就把他接过来住。那个“二哥”年轻时去闯关东,老了混不下去了,又回到党二里。那是个冬天,扬风搅雪,当时爷爷开着饭店,见来人进来一屁股坐在炉子边就不走了,便认下了他,磕巴也没打:“跟着我吧,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

我曾经以为开着饭店,最起码剩点儿就够吃的。父亲说,那时候穷人多,能吃起饭店的就那么几个人,哪有剩呢?一家老小九口,加上老伯和二哥,一共十一口人,有点吃的也先紧着老人们,这帮孩子没少挨饿。在那个年代,谁都知道多添两张嘴是个拖累,可爷爷说,那是一条性命,不能见死不救。

逢饥荒年,只要有进来要饭的,爷爷从不让对方空着手出去。有一次,爷爷叫父亲把饼子拿给要饭的,父亲实在忍不住,在饼子上咬了一口,被爷爷扇了一巴掌。

父亲说,他七岁就跟着干活,够不着炉灶,就站在小板凳上。十三岁,解放堂二里,老百姓纷纷带上干粮、扛起武器,去帮解放军作战。父亲趁奶奶不注意,也扛起他的小铁锹,跟着人们上了战场。

据说,那场战役打得异常激烈,炮火映红了半边天,喊杀声持续了一天一宿。奶奶站在大门口,朝着打仗的方向也看了一天一宿……

后来,父亲跟着队伍去了天津,一直到天津解放,在天津某军校食堂工作。

父亲一生中最骄傲的有两件事。

一是上班挣钱的第一年,给爷爷奶奶置办了最好的柏木棺材。 因为他小时候听到有人笑话爷爷,说:“三爷,你家孩子小,人口多,看来你得自己置办棺材了。”从那时候起,父亲就记下了。等他会挣钱了,先置办棺材,还要最好的。据说,看到棺材,爷爷高兴坏了,非拉着当年笑话他的那个人来参观。逢年过节,也要在棺材前面站一站、摸一摸。

第二件事是因为厨艺好,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

总觉得父亲的孝是由母亲来成全的。因为大伯二伯都在外地,爷爷奶奶要由父亲来养,当年父亲跟母亲商量这件事,母亲只说了一个字:“好。”

父亲不在家,照顾老人的事都是母亲做的。家里不富裕,吃饭的时候总是开两桌,爷爷奶奶在里屋,她带着孩子在外屋。爷爷奶奶吃精米白面,母亲和孩子吃饽饽咸菜。大哥说,有一次爷爷奶奶吃饺子,二哥馋得倚着门框不肯动地方,母亲才给捞了两个饺子,盛了半碗饺子汤。

父亲从天津回来,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他拎着点心匣子、熟肉什么的进了爷爷奶奶的屋,然后空着手出来。

家境艰难,让爷爷奶奶衣食丰足,父母只肯为难自己。

回忆起过去,大哥曾说过一句话:“以后谁要是让咱爸妈受了委屈,天理难容。”

我们兄妹几个长大不说有多大出息,但能做到为人端正、血热、心善。记得母亲去世的那一晚,我和哥哥们守了一宿。我问我哥:“你说咱妈这辈子受苦受累了吗?”哥说:“比起同龄人不算,咱爸上班,条件要好一些。我们长大后,就没让咱妈再干活儿。”

我又问:“你说咱爸妈这辈子算成功吗?”

哥说:“儿孙们忠厚善良,踏实,正干,没有哪个孩子让他们揪心,应该算成功了。”

我说:“长这么大,爸妈好像没给咱讲过什么人生大道理。”

哥说:“看着就学会了。”

是啊,寻常人家,不会说教,只是父母做、孩子看,喜怒哀乐、事理规矩便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譬如忠,譬如孝,譬如善,譬如尽职尽责……一代一代,切切在心,便形成了家风。

这样的家风才正,这样的人生才有分量。

(作者:胡芳艳,工作单位:霸州市图书馆)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