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

善美家风故事 │​张武君家庭:“儒”“商”兼俱 造福乡里

2024-01-12 16:49: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张武君,民俗文化收藏家、企业家,赵县东门村人。在他的身上交织着两道光芒,谦谦儒雅的书生之气和干练睿智的商贾之风。或者说,他的这份书生意气,更胜于他商人的精明独到。

秉祖训,诗书传家

张武君1963年2月出生于东门村一个贫穷又“富裕”的家庭。贫穷是家境的赤贫,富裕则是精神方面的阔绰。这笔财富来自于他的老父亲张海庆。

张海庆是赵县赫赫有名的形意拳传承人,在世期间有递帖弟子17人、学生数百位。老爷子尚武重文,希望自己的后人不仅将古老的拳种发扬光大,更要以诗书修身养德。

张武君很小的时候,父亲不仅教授他拳法健身,还亲手绘制读本为其开蒙,教他背诵家传古书《百子全书》中的诗文。老父亲很严格,小武君一旦有懈怠,就是一顿训斥或责打。“你要少说话、多读书,只要积累‘肚材’多了,走到哪里都会有生存的办法。”“肚材”就是知识学问。父亲的教导,张武君一直铭记着。

1973年,已经十岁的张武君上小学,一上就是三年级,并且一路考到赵县中学,这在当时已算是高材生了。那时,他便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极浓厚的兴趣。老师讲述的实验,他在课上看一下,课下再偷偷地做一把,就想研究世间物质千奇百怪的组合奥秘。

高中毕业后,他辍学打工。最早一边送货,一边自学研究化学产品合成的技术和方法,不懂的问题,还专门去请教老师。就这样,爱学习善观察的张武君在20世纪80年代办起自己的小工厂,专门做生物药剂辅料。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从小小的加工厂到已具规模的专业生产区,张武君不断地研发新产品,开拓生产区域,生意越做越好。当有人问及他成功的秘密,他说:“就两点。第一,是赶上国家的好政策;第二,是我始终坚信老父亲教导的,知识就是财富。”

教后辈,报效国家

“爷爷教育我,学问能养人养家。我也把这话传给你们。”张武君这样叮嘱着自己的两个儿子。

大儿子凭学识考进了天津一家单位做公务员,二儿子子承父业,大学就读生化制药专业。张武君现在的工厂已放手让孩子做了。

依法经营,合法经营;不投机不取巧,诚信纳税。这是张武君教育儿子的嘴边话。他感慨着遇上盛世、国泰民安,对国家始终感恩:“没有国哪有家?国家让我们挣钱了、富裕了,咱就应该将钱缴给国家,这样国家才会更加昌盛繁荣。所以,心中不要存在任何侥幸,税应该缴多少就是多少。”

深谙儒学之道的人从商,修的是浩然正气。格局不同,注定前途也会与众不同。

重乡情,造福一方

轻松下来的张武君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收藏方面。他用大量的精力财力挖掘、整理、收藏有关家乡民俗文化的物品与书籍,在赵县柏林大街南端的厂区里,一半是生产车间,一半是收藏库房。

他收藏的书籍种类多,文史学者如果在图书馆找不到的书目,在他那里也许会有惊喜。他收藏的金石碑刻及拓片亦有三万余件,赵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纂《赵县金石录》,有一部分就是他收藏的珍品。除此之外,他还收藏了大量的陶器、木器、瓷器。

“岁月带走我们的时候,最起码还有这些物品,替我们讲述和还原曾经的过往。”张武君有个心愿,就是从各个方面保留和记录赵县及附近区域的民俗文化历史,面向社会开放,让后人有物可观、有史可依。如今,他正为之努力着。

有人说,儒学的精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之以正,则可造化苍生”。张武君牢记着圣人的训诫。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每逢春节,他就给瓜家庄、北门村和东门村的老人发放米面粮油,再召集老人们吃一回大餐,或者在重阳节给村里的敬老院捐些财物。

做收藏、做捐助,花费有多少,张武君没想过,更没算过。这个亦儒亦商的张武君,总是微笑着面对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并影响着孩子们。

(作者:秦俊芬,工作单位:石家庄市赵县职工子弟学校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