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

善美家风故事 │杨静微家庭:奋进家风 美好传承

2023-11-24 10:03: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我看来,家风不是嘱托和警句,而是由祖辈到父辈一代代留下来烙在心里的信念。这份信念,是我们黑暗中的明灯,迷茫时的方向;这份信念,带给我们坚持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

我对奶奶的印象并不深,记忆中她总是很忙,不像别人的奶奶专门看孩子,我也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总依偎在奶奶的怀里撒娇。直到读师范那年奶奶突然离世,我才从二爷爷那里听来了奶奶的故事,知道了奶奶的不易。

爷爷去世时奶奶才30多岁,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也只有14岁,中间4个姑姑,最小的叔叔才一岁半。20世纪60年代,奶奶一个女人要拉扯6个孩子长大。白天去地里干活挣工分,晚上带着父亲和姑姑在煤油灯下编苇席。编席子用的苇草就在村后几十亩的大坑里,寒冬腊月,她就跳进刺骨的冰水中去割苇子……即便这样,要强的奶奶也从不求人,硬是咬牙把6个孩子抚养长大,让儿子娶亲、女儿出嫁。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奶奶还是闲不下来,帮着姑姑和叔叔看孩子,缝棉衣,做棉鞋……好像总有做不完的活。可能上天都心疼奶奶了,早早就让她离开了我们,可奶奶不怕吃苦、坚忍勤劳的品格却永远注入我们的血脉。

父亲出生于1955年,上过三年小学,爷爷去世后,他就成了家里的男子汉、顶梁柱。下地干活、赶马车拉砖、跟着别人去挖河道、为了多挣几毛钱骑自行车去几百里外卖菜……每每听父亲讲起这些经历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对土地的热爱,甚至可以说是钟情。我们那儿的人均土地少,家里的耕地只有两亩多。为了增加收入,父亲总能变着花样种别人都不敢种的新品种,让一年四季地都不闲着。深冬农活闲时,父亲就到山东去拉菜,晚上,我们全家一棵一棵择好,父亲小心翼翼捋顺打捆,第二天拉到菜市场卖掉挣些差价。父亲还从山东学来了搭建蔬菜大棚的技术,这样,我们家就成了村里第一户有保温大棚的人家。

邻居们看着不错,都上门询问方法,父亲热情地给大家讲解,还把从外地买来的好种子分享给大家。父亲就像土地上的魔术师,一年四季在他的田园施展魔法:韭菜碧绿,小米金黄,西瓜滚圆,油葵芬芳……他的菜总是菜市场上最抢手的,母亲说他见菜比见孩子还亲!

其实我知道,父亲母亲没日没夜地操劳,挣的钱除了家用,都花在了我和哥哥上学上。当时村里很多人不解,问父亲:一个女孩子认俩字就行了,还能一直上?父亲总是笑呵呵地说:孩子愿意上就一直供着。父亲没有文化,却敬重知识!他的吃苦耐劳,他的积极向上,他的热爱生活成了我和哥哥心中的明灯。

受父母的影响,我和哥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不闲着。小学时,我和哥哥每天放学的作业不在书包里,而在田园里。哥哥抡着锄头锄地,我拿着镰刀割草,天快黑时跑回家做饭。等全家人都吃完饭,我们才开始写作业,不觉得忙,也不觉得累,反而很充实。

参加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的为人处世有太多太多家人的影子。学校里安排的每一项任务都竭尽全力,课堂上任何一个学生走神都要提醒,作业中哪怕一个细微的错误都不放过,身边无论谁需要帮助都及时伸出援手,儿子中考体育考试前每天陪跑三公里……我知道,我也在编织着我的“苇席”,耕耘着我的“田园”。我生活的这个美好的时代,让懂得奋斗的人更有力量!

我想,这也许就是家风吧。奶奶、父亲和我生活的时代不同,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没有耳提面命,只有耳濡目染,可我们却都在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火,把每一天过得幸福。

一个一个的家庭,就像天上的星辰,奋进善美的家风让这星空广阔而璀璨,让每一个即使走在漆黑夜晚的人也能找到方向,辉映光芒。

(作者:杨静微,工作单位:邯郸市永年区城西实验中学)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