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

善美家风故事 │老张家的那些事

2023-11-22 19:18: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这句话也印证了《大学》里的那句话:“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故事的主人公老张名叫张鹏起,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天津,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登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培育国家栋梁。为了完成梦想,他辞别了年迈的父母,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邯郸,先后在邯郸县一中、大名一中工作,1962年调到王村乡田固小学。

在长子张学军的记忆里,学校坐落在村中央,只有两座年久失修的土坯房,土坯房的土墙上破了几个大洞,年久失修的木门也裂着几道大缝,呼呼地灌着北风。那时,全校就他一个老师,一至四年级所有的课他一个人上。每天凌晨天蒙蒙亮,他就用废报纸卷成的喇叭筒喊学生:“同学们,起床啦,该上课啦。”亲切的呼唤在寂静的村庄上空回荡,风雨无阻,经年不断。

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后,他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直到深夜。青黄不接时,家中断粮,他可以不吃饭,只喝口凉水,也没误过学生一节课。他把家庭重担都推给了妻子,甚至连老人孩子都无法顾及。那年,小女儿才几个月大,在火炕上一下子爬到临炕的热锅里,身上被烫得满是燎泡。他心疼极了,赶快叫人找来在生产队劳动的长子去请医拿药,就这也没停下讲课。

妻子常年积劳成疾,患上了乳腺癌,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在妻子弥留的日子里,也常是长子陪同就医。有人说他傻,他无言;有人说他痴,他亦无言。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对妻子的亏欠,只能时不时到妻子坟前用无声的泪水去倾诉、去弥补。

三尺讲台承载了老张毕生的心血和希望,这种希望在长子身上生根发芽。1978年,长子张学军大名师范毕业后留校工作,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台。为了讲好“方言辨正”课,他多次利用节假日自费跑遍冀南各县市搞方言调查。从1978年到2008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步行爬山坡、穿隧道,骑车走县城、访老翁,行程1400多公里,写出了30多万字的方言调查报告,为邯郸东部各县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为大名教育的振兴做出突出贡献。

2006年,老张的孙女张嫱嫱经全县招聘录取也登上了讲台,老张的梦想在孙女身上再次生根发芽。工作中,她继承了祖父不畏艰辛、任劳任怨的品德,也继承了父亲以教带研、敬业乐教的传统。那年,身怀有孕7个多月的她,每天挺着大肚子坚持在三尺讲台。繁重的班主任工作让她经常睡不好觉,妈妈看着她那憔悴的脸庞,劝她说:“孩子,请假休息休息吧,你现在可是两个人呐!”她却说:“妈,孩子们刚入学,现在是适应的关键时期,耽误不得啊。”

那天课堂上,她正在板书练习题,只听得背后一阵嚷嚷,回头一看,发现一名学生倒在地上,正浑身抽搐。她不顾自己笨重的身子,赶紧抱起学生,找同事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经过几天输液治疗,学生痊愈返校。她却被传染,发烧咳嗽,在县医院住院七天高烧不退。躺在病床上的她经常念叨:“我什么时候才能好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学校?我想我的孩子们了。”

老张家的故事,就是我妻子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妻子的爷爷。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今天,时间跨越两个世纪。在漫长的岁月里,爷爷为大名这个“第二故乡”的发展穷尽一生,并长眠于此;父亲为大名教育的振兴奉献了大半辈子,退休返聘继续发挥余热;妻子也在为大名古城的腾飞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年华。

这正是:一家三代教师梦,家国情怀融梦中。教育接力传佳话,前赴后继兴大名。

(作者:孙军强,工作单位:邯郸市大名三中)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