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撷新 |《中国美术报》青年艺术家推介·吴越

2023-02-17 10:39:21 来源:美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传)[五代] 周文矩 文苑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学术主持:闫敏歆

【按】自20世纪末至今,书法作为艺事,诚为又一大复兴。艺术观念之自觉,各类展览之争竞,专业培养之齐备,可谓空前。书法人才辈出,领新标异,各呈奇彩。昔日马宗霍氏作《书林藻鉴》,条疏数千年名家,实为美事。今日名手林立,本报辟为专栏,吾虽因忝为主事而惶恐,但张罗人选,设置义项,又深感职不容辞。所刊诸家,多为中青年书者中学养创作优异者。至于其书画诗文,或优美,或壮美,或古雅,或新颖,或野逸……所展示者,于诸君虽为吉光片羽,读者亦可藉此知其此时实力之一端,他日会美之可期。

吴越,202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李一先生。现就职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砚边随笔

又是一个夜晚,不知道为什么,一到深夜心就变得异常的平静,也终于有这安静的闲暇写一些文字,我的创作也常常在夜里展开,大抵因为在平静之中,往往流露心里的声音。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至高表现,常谓“无意于佳乃佳”。我是赞成这种说法的。不过我认为这有一些歧义,其一,有许多人曲解了“无意”,去追求“无意”,可若是有了追求,有意于无意,不就是有意为之。盲目的仅追求“无意”,完全强调随性,其实就脱离了自然的表达,而且往往会把书法拖向“虚无”,当书法没有所谓观念及技法,那发展至尽就是无书法。其二,我认为“无意”并不是要贯彻于所有创作之中,书法之于古人常常是一种爱好,文人之中,小范围的雅兴。至于今时,艺术创作已然具有相较完备的体系,从构思到创作到作品到接受,每一环都有着意义。我们的角色已有了些许转变,通常是以艺术工作者的身份来创作,创作理念、创作展示应是如今的我们所要关注、具备的能力。创作中的主题性,也当是书法工作者所需进一步考虑之处,不应仅局限于古人之书风赋于古人之诗句,而是寻找在此时与我们所共情之人之事之景之句。有一定规划,有一定思考的主题性创作也应是我们当下书写工作者所尝试的。

我的创作常常是构思的,有时一幅作品怎么表现也要想很久,甚至可以说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不过我倒是并不觉得什么,对于我也算正常。年轻,想表达的很多,至于输出,往往青涩。“无意于佳”“人书俱老”可能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但是在我看来,人的每个时期都会有着各个时期的性格与气质,这些亦是弥足珍贵。相较于一味的追求,我更想多驻足于当下的想法与状态。这些创作可能并未成熟,甚至离我所想表达的也差了些许,但亦可作青涩的留影。(吴越)

吴越部分作品

欢喜1.0 34cm×22cm 2022年

欢喜2.0 34cm×20cm 2022年

苏轼《临江仙》 36cm×30cm 2022年

辛弃疾《西江月》 40cm×40cm 2022年

苏轼《西江月》 40cm×40cm 2022年

杨万里诗 42cm×60cm 2019年

《唐多令》 20cm×19cm 2022年

《望江南》 20cm×19cm 2021年

《小石潭记》 35cm×28cm 2022年

诗词四帧 25cm×15cmcm×4 2022年

砚边随笔 2022年

宋词四帧 60cm×17cmcm×4 2022年

乐府诗 85cm×36cm 2020年

合体书1.0 少年行 80cm×80cm 2021年

合体书2.0 行路难 97cm×30cm 2021年

少年心事1.0 230cm×100cm 2021年

少年心事2.0 175cm×23cm 2021年

少年心事3.0 96cm×47cm 2021年

少年心事创作小稿 90cm×35cm 2021年


责任编辑:王建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