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家风故事 │牛兰学家庭:父亲的“算盘经”

2022-12-06 10:39: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牛兰学父亲的算盘。作者供图

父亲在世时的一天,我看到家里已经掉了两个珠的算盘,跟父亲说:“这把算盘归我吧。我要保存起来,当作传家宝和护身符。”父亲笑笑说:“拿去吧。”

如今,父亲因病去世已经九年,这把算盘还被我保留着。它至少已经60多岁了,显得越发沧桑,身上的铝制标牌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好像是“溪下工业使用经理部监制-浙江·温州”。每次看到它,我就觉得它依然在噼噼啪啪讲述着父亲留下的“算盘经”。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小时候,家里总会有两种声响伴随我进入梦乡,第二天又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一种是父亲的算盘声,是有高低的“噼噼啪啪”;另一种是母亲的纺车声,是有节奏的“吱吱嗡嗡”。前一种让我知道队里有收入,后一种让我明白家人有衣穿。两种“乐曲”伴我成长,直到我离开家乡、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当年,他响应国家号召,从锦州铁路局回到家乡变成农民,不久就担任生产队会计,再后来,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这把算盘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有的。

父亲是个勤奋又心细的人,生怕账目出现错误,每天都会仔细核对,直到一分不差才放心休息。所以,生产队的收支账目总是清清楚楚,每天的工分也会记得明明白白。父亲对于算盘的加减乘除口诀非常熟稔,什么“四下五去一”“三上二去五”等等。心情好又得闲时,父亲还会在算盘上打出“狮子滚绣球”“凤凰双展翅”等图案。

那个年代有一句俗语:“学会九遍九,抱着算盘天下走。”意思是说,只要你能把打算盘的“九遍九”口诀记得滚瓜烂熟,就可以做个“账房先生”,无论走到哪儿,都能有饭吃。我记得父亲说,会计说起来是算数字,其实是算良心,决不能算计国家、算计集体,要算计自己、算计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干好会计。有一次,我放学后顶替母亲干了半晌活,父亲就没有给母亲记工分;驻村工作队员常来家吃便饭,父亲也从来不记账。不当会计后,父亲经手的账本一直保存在一只小木箱里,十几年间,谁来查账都明明白白。父亲说,让别人明白,也是给自己清白。

2003年,牛兰学一家的全家福。作者供图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大范围落实政策。父亲本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恢复自己的职工身份,但考虑到国家百业待兴,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从此没有离开农村。后来,担任村干部时,他总是起早贪黑、挑重活干,想办法壮大集体经济;离开岗位后,还带头上缴农业税、义务打扫街道卫生、为村里修路捐款等。

父亲晚年时,我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当时企业正值爬坡过坎阶段,父亲说:“不要‘一退六二五’地逃避责任和困难。”在改革攻坚阶段,父亲见到我就说:“看准的事情,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敢于冒点风险!”父亲听说我们有“大吃大喝”的现象,专门找到我询问真实情况,教导我任何时候都不能算计国家、自己沾光,“否则,我把你‘三下五除二’,先撤了。”

2013年,牛兰学父亲与儿孙的四世同堂合影。作者供图

父亲的“算盘经”真的好像“护身符”保护着我,让我在许多岗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获得了一些表彰、奖励和社会的认可,孩子也在大学期间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全家一起享受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我好像天生不会,也不愿意从事会计职业,可以说一生和算盘无缘。如今,时过境迁,算盘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被计算器、电脑、计算机取代。但我始终记得,那个年代父亲用手中的算盘,弹拨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清清白白,父亲关于做人的“算盘经”也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间。

(作者:牛兰学,工作单位:邯郸市馆陶县人大常委会)

【“喜迎二十大·共传好家风 2022年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