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盛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有感

2022-09-26 15:16:14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扫码阅读手机版

按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从8月22日彩调剧《新刘三姐》线下开锣,到9月27日舞剧《天路》线上谢幕,历时37天,完美收官。作为一个具有全国性、群众性的重要国家文化艺术节日,本届艺术节是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举办的一次艺术盛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文艺工作新成果的一次集体亮相,是对全国文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集中检阅。同时,作为首次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联办的一次艺术节,三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既是创新办节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也是文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次崭新尝试,开幕式在北京举办,是中国艺术节自第一届和第二届在北京举办后的首次回归。闭幕式选取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则寓意着在这座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中国百年的宏伟蓝图。秉承“创新、开放、精品、共享、融合”办节原则,力争实现“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汇万众活力、集亿次点击”的办节目标,完美诠释了本届艺术节宗旨:“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是一场名副其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盛宴。

舞剧《只此青绿》剧照

办艺术盛会 展示新时代精品力作

扎根人民,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十三艺节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8部(台)作品(话剧《北京法源寺》因疫情未能演出)参评文华奖,特邀参演剧目26部(台)、群星奖参评作品100余个。这些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送的舞台作品,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京剧、昆曲、粤剧、川剧、河北梆子等17个戏曲剧种,涉及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音乐剧、杂技剧、儿童剧、音乐会、文艺晚会,以及音舞诗、民族歌剧、民族舞剧、交响音画、芭蕾舞剧、舞蹈诗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不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更是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的新变化、新成果,是新时代文艺精品的一次浓缩展现。如《大道》首次尝试叙述体话剧表现中国数码科技发展的主题;芭蕾舞剧《铁人》刚柔并济将足尖艺术和工业题材完美对接等。同时,此次艺术节的参评剧目,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也有重要突破,如话剧《香山之夜》、越剧《枫叶如花》、话剧《塞罕长歌》等,善于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强化正能量。而广受青年欢迎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则承接传统,守正创新,作品在观念与手段、内容与形式上出新出彩,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均属上乘。作为全国最具规模的一次文艺精品的集中展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评作品,以艺术的精品力作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致敬,以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向舞台艺术致敬,以民族的风格、典雅的品格、诗意的精神,为观众紧张的现代生活里创造出最具美感、最让灵魂沉浸、最让心灵陶醉的美妙时刻,用艺术的盛会展现我国文艺创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气象,也向时代、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艺术答卷。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为时代明德 荟萃新时代文艺硕果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艺术盛会,塞罕坝务林人、桂梅老师、江姐、华枫……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几乎把近年来最值得歌颂的英雄形象和人民形象都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从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到评剧《革命家庭》、话剧《塞罕长歌》、锡剧《烛光在前》,再到越剧《枫叶如花》、莆仙戏《踏伞行》……,这些作品有的彰显民族精神,有的弘扬爱国主义,有的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的展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这些参评作品,不仅热情地讴歌了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程,荟萃新时代文艺硕果,引领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潮流,更通过了市场检验,在人民群众中已经积攒了较好口碑,拥有了自己的受众群,赢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据悉,所有参评作品均须在参评之日前5年之内,正式公演50场以上(大型歌剧、昆曲演出场次在20场以上)。因此,中国艺术节从本质上来说,是由全国各地观众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本届艺术节演出排期一经公布,很多为人民所喜爱和盼望的作品如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等剧目的演出票就被抢购一空。虽然疫情原因,线下演出大幅减缩,但观众对演出的热情转至线上,依然非常高涨。作为一次汇聚全国78家文艺院团、112个基层文艺团体近2万名文艺工作者,近20万人次走进剧场、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的饕餮艺术盛宴,本届艺术节不仅用新理念新实践铸就了新时代经典力作,打造了传世精品,其用真心与真情去记录、表现、讴歌时代的美学追求,也让“人民”意味非常浓郁。

话剧《塞罕长歌》剧照

新传播手段,全民共享艺术高光时刻

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本次艺术节创新了传播手段,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形式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线下演出和当地“文化惠民活动”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进剧场看演出的门槛,让更多的老百姓可以近距离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在办好线下演出的同时,本届艺术节也强化了在“云端”办节思路。“云剧场”“云展览”“云演播”等“互联网+”实践,让更多的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成功转化为本届艺术节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观众群。尤其是在疫情来临之时,艺术节组委会迅速调整演出方案,大量使用“互联网+”模式,构建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让人民群众更简单、更方便地观看到艺术节的展演,保障“人民的节日”顺利进行。据悉,文艺中国(快手号、抖音号、视频号、微博、哔哩哔哩)、文旅之声、文旅中国云演播平台、学习强国等官方演播平台,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电信天翼、中国联通沃视频、咪咕文化、一通文化、津云、河北文旅、河北新闻网、河北音乐广播、河北交通广播、冀云、冀时、乐游冀、文旅北京、北演演艺、北京文艺广播、北京发布、北京时间等,共有200多个平台参与了本届艺术节的线上直播工作!“数字化”无疑是本届艺术节的亮点之一。“云剧场”和“云展览”,对共同打造数字化展示,对艺术作品的展演展览,以及文创交流、文旅发展等方面的宣传推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传播手段,不仅体现出此次艺术节在全面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的办节智慧,超3亿人次的云端共聚,更进一步拓展深化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内涵。

锡剧《烛光在前》剧照

以人民为中心 与人民同声放歌

演出和反馈是一对相互成就的观演关系,一对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艺术生产虽然不应满足于自娱自乐,但人民群众观看演出之后,即兴的、自发地发布出来的观演感受,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演出反馈。因此,剧场的掌声叫好声,直播闭幕上的弹幕,发在朋友圈或微博上的点评文字、演出片段等等,都是观众和演出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对扩大作品社会影响力无疑有积极的推广和加强作用。

以本届艺术节主办地之一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负责组织开展本届艺术节河北区的文艺评论工作。接到任务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立刻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青年、大众评论员三个共计100余人的评论团队, 8月30日至9月19日在中国文化报、学习强国、文旅中国、河北新闻网等九家新闻媒体共发表了评论文章373篇次,评论发表数量遥遥领先于京津两地,在京津冀三地组织的评论人员最多,发表评论数最多。除了专业评论、专家点评之外,“观众有话说”(即,大众评论员团队)也成为本届艺术节评论工作中最有新意的一个亮点。来自各行各业的非专业人士观看演出直播之后,对作品所做的评价,可能不够专业,但质朴自然之中,更能引起和其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对作品的兴趣。以年轻人为主的“B站”为例,检索“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这一关键词,可以搜出100+的视频作品,其中自媒体占50%以上。Up主质朴的解说和粉丝们的弹幕回应,让人看到本届艺术节已经调动起可观的青春力量,假以时日,这些力量一定会生发出更强大的文化力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劲助力。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通过艺术评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节中来,与人民同声放歌,真正体现了本次艺术节是一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盛会”。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艺术节举办成真正的“人民的节日”,向党和人民报告新时代京津冀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艺术成果,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做到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 赵慧丽)

责任编辑:闫德见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