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评论| 红色文化自信之光在戏曲舞台上闪耀——观昆剧《瞿秋白》锡剧《烛光在前》有感

2022-09-12 20:33:53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扫码阅读手机版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昆剧《瞿秋白》和锡剧《烛光在前》均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生前的感人事迹为创作依据,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艺术化地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人性光辉。

一、昆剧《瞿秋白》

昆剧《瞿秋白》以枪杀瞿秋白手令之执行人宋希濂的 "三访瞿秋白" 为主要戏剧结构,穿插瞿秋白人生与情感片段,完成了 "坚守信仰,笑向生死" 的题旨。编剧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将四折戏的每一折戏分为昼与夜两个部分。昼以瞿秋白被捕后的时间线为轴,正面展示瞿秋白与敌人的交锋,直至舍生取义。夜则以幻境或回溯的手法,展现瞿秋白内心世界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昆剧的写作本就是个难题,因为昆剧的“程式化”程度非常高,且素来以文词典雅、曲调清逸著称,昆剧唱腔使用曲牌体音乐结构,需要“填词”,格律严谨。因此,不仅要求剧作者有非常过硬的文学功力,更要对昆曲这一表演艺术形式有谙熟的驾驭能力,《瞿秋白》这一题材描写的是近代红色革命史,可以说摆在编剧面前的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毋庸置疑,演出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观众一下子就被剧中人、剧情、舞台上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所深深吸引和打动,全新的观剧体验带给观众的是强大的视听冲击力。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演员全部使用“韵白”,“韵白”一般用于古装戏,而古装戏中有的角色使用“韵白”,有的角色使用“京白”;“韵白”是一种近似于吟诵的念白方式,抑扬顿挫,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韵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颇具传统戏的味道。但让观众完全接受的是,全剧所有出场人物全部使用“韵白”,且毫无违和之感,声情并荗、字字珠玑。观众们和着错落有致的韵白和委婉细腻的“水磨调”被剧中的人物情节牢牢地掌控,深深地沉浸其中。

剧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及三次劝降,瞿秋白矢志不渝。身困方寸之间,心游千里之外。瞿秋白在如梦似幻之中,历经了与母亲金璇、与挚友鲁迅、与爱人杨之华的三度诀别,此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刑场,舍生取义。念白与唱词洋洋洒洒、古朴典雅;导演的舞台呈现驾轻就熟、完整流畅;演员的演唱与表演婉转清丽、飘逸洒脱,整部戏让人心存肃穆和敬意。

编剧罗周认为“中国戏曲最大的优长,便是对情感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做出极致的凝注与表达,它将情感喷薄的瞬间凝固、放大,从而完成对人类精神的剖析。”导演张曼君称此剧为“心剧”。舞台上一黑一白一明一暗的写意画面静默凝立。仿佛“昼”与“夜”、“阴”与“阳”、“生”与“死”的对白。瞿秋白临刑前安然端坐于刑场之巅,落英纷繁,如静水、似璞玉。这一刻,安静的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又只听到观众们低低的啜泣之声。 

二、锡剧《烛光在前》

锡剧《烛光在前》是同为《瞿秋白》编剧罗周笔下的又一部力作,同为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因为剧种的不同,却焕发出异曲同工的光泽。

锡剧《烛光在前》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同志的夫人陆静华为第一视角,讲述了她和儿女们在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的生活态度:儿女们先后追随其父张太雷的足迹走上革命的道路。全剧在陆静华这个极其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身上,挖掘出中国共产党人及家人后代们为了“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为了“要让天下再无饥饿的孩子、再无辍学的少年、再无绝望的母亲。”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高贵品格。

陆静华,一送,再送,三次送别儿女和丈夫的场景感人至深:陆静华最初担心二女儿张西梅参军遇险,所以一再叮嘱大女儿:“看着她、看紧她、看住她!”,但当她得知二女儿决意要走时,她没有再执意挽留,而是让她寻着她父亲的足迹,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当交通员按照组织的安排要接她们全家去延安时,陆静华拒绝了,原因是年迈的婆婆瘫痪在床。大女儿却动了去延安的心思,而陆静华此时只谈“腌萝卜”的小事,母女俩心照不宣。这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为母亲是送是留那内在的难以名状的复杂的矛盾心理,当陆静华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允许大女儿去延安时,大女儿却又痛下决心留在家中,因为她要成全小弟弟一阳去参加革命。母女二人在留与送、走与留之间纠结出一个个戏剧化的情节,均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个个跌宕起伏的细节,让人欢喜让人忧。

最小的也是陆静华唯一的儿子一阳铁了心要去延安,妈妈虽然最为不舍但又觉得毕竟是和党组织在一起也许会安全些,她来到码头,明知儿子躲在船舱却依然狠心不见,此时,陆静华是将父亲的牺牲经过轻轻地讲给儿子听,其实这是母亲最为“不舍”的表达,儿子一阳何尝不知母亲的心思,可他血液里流淌的是父亲寻找革命道路那坚强的意志。母子俩船上船下,一唱一和,声泪俱下,心在一处,哭作两团,充满情感的张力。陆静华回家取来其父的遗物,这时船已离岸,妈妈将遗物抛给了驶向远处的儿子。儿子一跃冲天,这一跃,接住了父亲的遗志,接过了革命的重担,接住了他十八岁成为革命烈士的历史重量,接过了母子们永远的阴阳两隔。

梦中的回忆,浮现出陆静华与丈夫张太雷最后一次离别的场景,此时的陆静华已怀上最小的儿子,她本能的不情愿丈夫此时离家远行,丈夫将瞿秋白的母亲因贫困至死的残酷现实来告诫她自己是去干大事,宽慰她我们要“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冥冥之中,丈夫在妻子心中埋下了寻找光明道路的红色的种子,于是,这颗红色的种子在陆静华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在后代们的身上发了芽,这种子得以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锡剧《烛光在前》只有七个人物,却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别愁与离恨,让人在感受锡剧表演艺术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渲染了父子两代共产党人为了初心使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追求。全剧编剧、导演、主演们无一不是高水准地完成了这一艺术创作,一并达到了思想与艺术上的新高度。

如果说瞿秋白这位革命先烈通过这部戏让我们对他的认识更加深刻的话,那么张太雷、陆静华和他们的孩子们同样值得我们去怀念和敬仰。这两部戏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不仅为我们传递了红色文化自信之光,更会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昆剧《瞿秋白》锡剧《烛光在前》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艺术创作启示:主旋律创作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直击人的灵魂,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可以用这样的艺术表达去诠释人性和党性的光辉。爱国主义情怀是被这样的红色文化自信所激发的,共产党人的信仰、精神和初心是因为有这样的红色文化基因而越发耀眼夺目,那确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烛光!(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麻立哲)


责任编辑:王建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