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评论| 用肢体语言诠释生命哲学——舞剧《大河之源》赏析

2022-09-12 20:34:07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扫码阅读手机版

舞剧《大河之源》是一部用肢体语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舞台艺术作品,呼吁保护水源、爱护野生动物、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示“中华水塔”三江源生生不息的发展史,展示守护者与偷猎者之间的较量以及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全剧追溯历史、鞭挞杀戮、展望未来,充满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大河之源》由人物扮演鸟兽,用舞姿比拟水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开篇追古溯源,天生日月,水利万物,草木鸟兽各行其道,一派和谐共生的场景。人类的出现打破了这片宁静,但人类作为自然界成员之一,也要遵守自然法则。第二幕现代社会中的“我”探访河源文明时发现了雪豹,这也说明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和自然生态达成了默契,人类为了生存也必须跟自然界、跟万物生灵和谐共处、相互依赖。

“我”作为一名旁观者起到“讲解员”的作用,引领观众一同走向那个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神秘地域。先是扎西向“我”展示“陶罐”历史。演员们通过舞蹈将人类如何涉足高源、如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何与不同的物种和谐共生展现得淋漓尽致。然后是高原人邀请“我”参加篝火晚会,饮用甘甜的泉水,以及与百兽之间互动,都细腻地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理想状态。之后,编导用一大段舞蹈来表达卓玛的内心变化,清澈的眸子、婀娜的身段、天真的笑容、俏皮的舞步加上欢快的音乐,使卓玛脸上的“高原红”显得更加灿烂美丽,也彰显了高原人民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自豪感、幸福感。“我”、卓玛、乌日格的三人舞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表达卓玛的爱情抉择,我却觉得这是表达一种高于爱情的人生理想、人间大爱。乌日格为了爱情,为了哄恋人卓玛开心,主动把自己的枪给她。篝火晚会上,乌日格主动去保护卓玛,拿出心爱的礼物送给她。当卓玛决定离开高原,跟“我”一起去探寻黄河下游的景观,去看一看这生养自己的泉水究竟流向何处的时候,乌日格虽万般不舍、痛苦万分,但他还是真诚地送“我”和卓玛上路。卓玛临行前,父亲扎西送给她一件陶罐随身携带,也是提醒她可以去看一看外面的大千世界,但要牢记自己的根。“我”则被高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理念所折服,由此渐渐爱上这片土地。剧尾处,“我”重新回到高原看望“中华水塔”、卓玛细心教育年轻人、乌日格背着扎西的枪继续守护家园,又是三人共舞。三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些对家园的爱,对自然环境的爱,对万物生灵的爱,都已超越了儿女私情,甚至超越了种族之别,上升到人类更宽广、更深远的大爱,大爱无疆!

舞剧《大河之源》采用大量电影蒙太奇艺术手法,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又增加了戏剧张力。在后半场,“我”与卓玛海边嬉戏时,舞台深处是扎西一队人在雪山上巡逻。两个表演区、两组不同人物同时呈现在戏剧舞台,极大地扩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空间,同时也增强了不同时空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而扎西巡逻队与雪豹、羚羊的互动,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图腾,人类与万物生灵组成欢快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大美不言!当“我”与卓玛看到干枯的河床、裸露的河底,遍地旱死的动物尸骸时,舞台音乐遂变得深沉、凝重,舞台深处则展示扎西巡逻队和偷猎者之间的搏斗。伤痕累累的雪豹,倒地不起的藏羚羊,共同表达着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断层,给人类社会、给万物生灵造成的毁灭性的灾难。同时,也更加有力地揭示出只有保护好生态,人类与自然环境、与万物生灵只有和谐共存,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剧尾,高原人民柔美的舞姿、灿烂的笑脸、撒欢的小动物和转动的“水姑娘”又汇聚成一幅优美的画卷,源源不断的黄河之水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些场景表明现代人生态保护的意识已经觉醒,预示着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以及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舞剧《大河之源》艺术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为命运共同体的哲理情思。偷猎者为了金钱的利益,猎杀生物、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枪杀守护队员,贪婪的欲望和短视的目光必然会使他们受到惩罚,因和谐共生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和生存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哲人就深刻揭示了人类要“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大河之源》这种以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为主旨的舞剧,可以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有效诠释,也是对古代哲人大宇宙观的艺术呈现,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何边)


责任编辑:王建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