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1周年红色剧目网络展演

青年说《台城星火》

2022-06-30 10:35:03 来源:河北艺术头条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戏曲理论研究室 张红武:

《台城星火》自始至终有一种引发观众强烈思考的“情怀”在涌动。这种弥散在演剧过程的 “情怀”,引导现代人置身于那个复杂动荡、激烈斗争的年代,回到百年发展的初始,回归百年发展的原点,在革命题材表现勇于奉献、无畏牺牲的维度之外,寻访到一层温情的辉光。

透过这种辉光,剧作把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思想革新彰显出来,使之“融化”在情节当中,引导观众跟随主角一道应对质地迥异的政治思想、社会意识、习俗风尚等相互产生的碰撞。这种碰撞通过不同角色陆续登场和情节持续展开,在单位情节中形成一组组的“矛盾”,最终或以潜移默化,或以据理力争,或以针锋相对,或以生死离别的形式进行“解答”,成为情节推进的重要驱动力;这种碰撞,使观众产生两种思考:一从当时社会急剧变迁中寻求红色基因的确证,二是通过历史比照思考社会思想现实与革命先贤们的崇高追求之间的内在关联。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戏曲理论研究室 宋小杰:

总的来说,《台城星火》是一部精良之作,节奏紧凑,矛盾设置集中尖锐,环环相扣,毫无拖沓之感,让观众始终提着一口气,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担忧。而且主创者把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棱角分明,不论是弓仲韬的“智”还是普罗大众的“愚”,亦或是弓乃文的娇俏和天真,都在重重地撞击观众的内心。美中不足的是,该剧的舞美给人的观感并不协调,舞台上方悬挂的几个巨大板块使整个舞台充斥着一股压抑的氛围。或许创作者试图通过这几个板块来表现“旧”的崩塌,但这样的舞台表现方式太过粗糙,还需思量。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戏曲理论研究室 羊帆:

“真实”是评剧《台城星火》给我的最强烈感受。该剧紧紧围绕“中国是跪着还是站着”的问题,从台词、表演、舞美、音乐等多个角度再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选题精准、视角独特、内涵丰富、发人深省。

“真实”还体现在该剧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和细节的刻画与表达方面,我们能够看到革命者、旧文化代表和普通劳工在变化,感受到整个民族在觉醒。新旧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冲突牢牢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真实得令人信服的斗争和较量使得该剧结构丰满、极具张力,同时展现了不俗的共情能力。

《台城星火》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肉、有灵魂、心系家国、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弓仲韬形象,这也是一代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该剧虽为党史题材作品,但不落俗套,能够将真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巧妙融合,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和剧目创作发展是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的,新时代的我们需要这样有温度、有情怀、有启示的精品力作。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大舞台 张晓宁:

评剧现代戏《台城星火》好评如潮。笔者也觉得整体观感很好,故事流畅感人、表演真挚传神……只对舞美设计有些不同看法。

确实可以看到舞美设计是要通过打散的建筑构件的扭曲、颠倒、拉伸,制造一种不平衡感,由此营造出强烈的压抑、将要倒塌的舞台整体氛围,从而为剧情发展创造表意的叙事空间,也试图由此烘托表演的气氛。

应该说,表现那个摧枯拉朽,等待希望出现的年代,舞美这样表达是对的。但是,舞美表达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舞台空间压抑有余,希望欠缺,节奏也缺少变化。而实际上,略做调整,舞台空间的节奏变化就可以更丰富,如“平民夜校”的场次,可以充分调度灯光和布景,突出更强的希望感;同一场景中那场“祠堂争地契”的戏,可以适当减轻空间的压抑感,与其他场次中的祠堂场景表达的空间情绪有所区别。这样,舞台空间的整体节奏感会更强、层次也更丰富。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大舞台 范红亚:

评剧《台城星火》作为一部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之作,以弓仲韬建立中国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故事完美诠释了革命先驱的初心使命,高扬了先驱者们的坚定信仰,主题鲜明突出。

剧作巧妙地跳出了红色题材剧目喊口号式的窠臼,通过情节推进很自然地展现出在弓仲韬的领导下,弓凤洲、弓乃文及其周围老百姓革命思想的逐步成长。潜移默化之中,革命的火种已呈燎原之势,丝毫没有刻意说教的痕迹,令观者看了非常舒服。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时,剧作善于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如跪粥、弓凤洲当选班长等断面在舞台上得到了很好地呈现。

另外,虚实结合的舞美设计、张弛有度的演员表演等亦是本剧的亮点。

美中不足的是该剧的音乐配器有点噪,演员的个别演出片段不尽完美,但瑕不掩瑜,相信通过打磨,该剧会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力作。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大舞台 陈慧:

《台城星火》视角独特,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为主线,表现革命先驱的无私奉献精神。弓仲韬作为富家少爷,勇于抛家舍财为贫苦百姓谋出路的思想行为深深打动了我。第一幕中,弓仲韬被匍匐在地、跪行前进的百姓逼退数步,这种“奴性”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国千百年来封建思想的枷锁下,弓仲韬帮助百姓挺起的不只是腰杆和脊梁,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弓仲韬的老父亲弓堪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物,他是一位“老学究”,深受规矩礼仪的束缚,却也能够俯下身来教贫苦百姓读书识字。他不是不知变通的“老顽固”,最终却在祖宗礼法和儿子带来的新思想的夹击之中,选择向自己抡起了家法棒。这是他既不能违背祖训,也愿意支持儿子求变的无奈之举。

剧作思想厚重,内涵深远,带给观众诸多启迪和思考,如果能增加铺垫,比如表现弓堪的思想复杂性和弓仲韬以党员身份影响弓凤洲、弓乃文等,相信会使后续情节更加流畅,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感谢衡水评剧团为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演出,期待他们更多的优秀作品。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河北艺术头条 李廷涛:

这是一台文人戏——文人写的戏和写文人的戏,讲的是革命进程中读书人的选择和贡献,故事的背景是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成立,故事的核心是启蒙,现代精神价值的启蒙。

北京:弓仲韬从大钊先生那里获得了火种——先进的理念和奉献的精神。先进的理念被弓仲韬写在了夜校的黑板上:科学、民主、平等、革命,代表奉献精神是大钊先生临别赠给弓仲韬的鲁迅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台城:理念的撞击、碰撞、摩擦、照亮、点燃,斗争,成为推进戏剧发展的主要力量,贯穿始终的奉献精神丰富了主人公的情感,成就了台城星火。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河北艺术头条 赵 君:

整部剧节奏张弛有度,令观众始终保持着强烈期待剧情进展的观剧热情。个人很喜欢四位乡绅的舞台表现,他们夸张的行为举止,无疑对旧社会旧思想是一种讽刺,和新思想代表弓仲韬高大端庄的形象成了鲜明的对比。乡绅的出现为该剧增添了一丝“谑”音,在节奏上也呈现了适度的“弛”,给整剧增色不少。

另外,开场时的李大钊和弓仲韬站在一起,两个人的身高差距虽然符合史实,但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不太舒服。建议使用区别站位或者别的舞台效果,弥补其身高真实的不足,让李大钊这位人们心目中的伟人能显得伟岸一些,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责任编辑:吴潇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