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异时空之旅 河北“小众”博物馆沉浸指南(文化/遗产)

2022-06-02 17:21:34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执行/安春华 、高瀚林(实习)

5月刊29.jpg

此时此刻,我在此处——可能是家里,我正在吃饭或睡觉,也可能是在办公室,我正在电脑前发呆……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处空间,我会置身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看见什么样的风景,遭遇什么样的故事?

或许,博物馆里那些石器、骨骼、酒罐、铜镜、木箱、羊皮地图,都是带我进入另一个时空的钥匙,借由它们,我得以回到过去的某一时刻,见证那时我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和人们的悲欢。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随着各地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以及私人博物馆的涌现,越来越多的“小众”“专题”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不需要花一整天时间走马观花,只需抽出半天、小半天,来一次短暂沉浸,就能长知识、长见识,感受到获得新体验的美妙。

本期,我们遴选了一批“有料”“有品”的专题博物馆(或科普馆),分期刊出。其实,在河北,这样的博物馆还有很多,五花八门,足以为您开启一次又一次异时空之旅。

5月刊30.jpg

北朝考古博物馆   聆听隋唐盛世的浩大前奏


■编辑/安春华   ■图/徐伟伟

1500年前的北朝末年,东魏和北齐政权给古磁州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磁县城南的北朝墓群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出土了大量陶俑、瓷器、金银器、墓志铭、壁画等珍贵文物。依托深厚的北朝文化根基,邯郸磁县于2020年9月建成了北朝考古博物馆。    

5月刊31.jpg

博物馆的陈列主题叫做“走向隋唐”。北朝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时期,其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城建设、宗教文化等领域均取得显著发展和辉煌成果,孕育出后来一统天下的隋唐。

走进博物馆,首先进入的是第一展厅“煌煌帝都”。按照都城迁移顺序,这里展示了从平城时代、洛阳时代到邺城和长安对峙时代,北朝的历史与考古发现。精美的瓦当、雕刻细腻的汉白玉石棺床前挡,高档生活用品青瓷唾壶,让人对1500年前这片土地上皇家贵族的生活浮想联翩。

第二展厅“浩浩典仪”,展示着东魏北齐时期花样繁多的陵寝礼仪文物。这里有两大“不得不看”。一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墓中发掘的有“小兵马俑”美誉的陶俑阵。这批陶俑数量多达1800多件,有镇墓俑、仪仗俑、侍仆俑,其中,仪仗俑占95%,展现了北朝皇帝出行时浩大的仪仗阵容。第二个“不得不看”是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骆驼。它是镇馆之宝之一,博物馆大门口那座骆驼塑像就是以它为原型放大20倍制成。骆驼背上背有大雁、丝绸、皮囊等,是东西方经贸往来的见证。

第三展厅“泱泱文明”,展示的是东魏北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艺术生活。在这里,可以看到北朝时期青釉瓷手工业烧造的场景展示,可以一边欣赏兰陵王的英俊雕像,一边听着《兰陵王入阵曲》的古韵古声,还可以从大量墓志上欣赏魏碑字体的娟秀挺拔。

在“泱泱文明”展厅,有一件茹茹公主帽子上的装饰——“金透雕镶嵌花蔓飞天饰片”,俗称“茹茹公主金冠饰”。它右下方是一个飞天形象,左上方是一个莲花童子形象,精美精致,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

这个展厅还有该馆的另一大镇馆之宝:出土于茹茹公主墓的两枚拜占庭金币。金币正面是拜占庭国王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皇帝的半身像,背面是胜利女神像。像这样的金币在全国也极为罕见,而在磁县就出土了四枚。

整个博物馆走下来,会有一种“异域风”的强烈即视感。陶俑形象既有汉人,也有鲜卑人和西域人,五官特征不同、服装风格不同,生动呈现了北朝的时代特点:民族融合、开放包容。

同时,透过陶骆驼、拜占庭金币等珍贵文物,也可以看到磁县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当时,邻近邺城的磁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这里出发,途经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沿着丝绸之路,一直通到古罗马。1907年,敦煌盗宝第一人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的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了八封书信,书信由粟特文书写,当中就记载了粟特商人前去邺城从事经贸活动的历史事实。

透过千年烟云,感悟历史,反观现实,展望未来——北朝考古博物馆,是一个值得去看的地方。

5月刊32.jpg

泥河湾博物馆   还原“东方人类祖先”生活现场


■编辑/安春华   ■图/泥河湾博物馆提供

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有一座泥河湾博物馆,这里展示着举世瞩目的泥河湾考古成果,还原了200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现场。东方人类从哪里来?怎样一步步走过漫长岁月?在这座博物馆里,也许你能够找到答案。

5月刊33.jpg

走进泥河湾博物馆序言厅,背景墙上“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几个大字十分醒目。确实,如果没有泥河湾的系列考古成果,人类“非洲单一起源说”仍将占据绝对主流。这种说法认为,人类的祖先在非洲,后来才迁徙到世界各地。而考古学家在泥河湾遗址群的马圈沟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存,这个发现有力支持了另外一派学术观点——人类多地起源说。因此,泥河湾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序言厅里悬挂的泥河湾古湖分布图,让人惊叹此湖之大:它涵盖了整个阳原县、山西东部和蔚县北部。曾经,湖边生活着古人类和许多动植物。序言厅复原了考古工作者挖掘马圈沟遗址的现场,在二楼的旧石器早期厅,还复原了泥河湾人在马圈沟猎杀大象的场景。这群泥河湾人非常幸运,他们将不慎陷入沼泽、没有反抗能力的大象用石块、木棒等原始工具猎杀,刮骨取肉、敲骨吸髓。这是至今发现的全国最早的古人类进餐场景,被形象地称为“人类第一餐”。

在二楼,从旧石器早期厅来到旧石器中期厅,可以看到石器加工水平的进步,还能看到十万年前古人类在侯家窑猎马的场景。他们手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武器——飞索石,它用兽皮将两个石球连接在一起,大力投掷,砸向马群。再向前走,在旧石器晚期厅,可以看到泥河湾人制作的细石器——细石核、细石叶等,它们被绑在树枝或木棍上当小刀、箭头使用,捕猎时更加精准、更加锋利。这时的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在泥河湾马鞍山遗址,不但发现了30多处用火的遗迹,还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灶。这是华北地区最早的一个灶。而于家沟遗址出土的一块陶片距今一万年,是华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片。

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一进入新石器厅,就能看到一个大型雕塑——玉猪龙。而玉猪龙的原件,就在旁边的展柜里。此玉猪龙出土于距今5000年的泥河湾姜家梁墓葬群,在一个女性的墓葬中发现,放置于死者胸前。这件玉猪龙的玉质和造型与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相同,反映出泥河湾地区与辽西红山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马圈沟200万年前的文化根系,到于家沟上万年文明起步,再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龙图腾样貌初显,东方人类就这样一步步走来。泥河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它不仅仅属于阳原、张家口和河北,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全人类的宝贵历史财富。

5月刊34.jpg

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    直观水工智慧感受运河文明


■文/安春华   ■图/王少华

在博物馆领略古人治水用水的智慧,在运河边上散步观光,你会感觉大运河是活的文化,是流淌的人文诗篇。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像一条绿带,蜿蜒匍匐在中国大地上。运河沿线散布着一些珍贵的、极具代表性的水利文化遗产,像绿带上的颗颗明珠。位于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的谢家坝,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谢家坝位于连镇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处,南运河东岸,坝体总长218米,高5米,厚3.6米,为南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

“曲里拐弯南运河”——人们这样形容南运河河道弯弯曲曲的样貌。俗话说“三弯抵一闸”,当年大运河的开凿基本上借用了天然河道,但为了减缓落差和水流速度,也开挖了多处弯道,尤其是德州到沧州河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汛期河水暴涨,弯道处容易被冲毁,谢家坝就是这样一处险段,历史上多次决口。清代,当地谢氏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重新筑堤。堤坝建成后,再无决堤,沿用至今。据说,2012年打算加固修复这段堤坝,想用铁锤把钉子敲进去起固定作用,却根本敲不进去,改用电钻打眼儿,也很困难,可见这大坝是多么坚固。

5月刊35.jpg

2021年6月,借着沧州市旅发大会召开的契机,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外墙整体呈砖红色,大门外一侧墙壁则采用土黄色的夯土设计元素,与谢家坝建筑工艺相呼应。走进博物馆大厅,除了通过文字、照片、示意图、实物等资料了解大运河的历史,还可以在南运河沙盘模型前,俯视“微缩”的南运河东光段,看小船被水流推动,感受“三弯抵一闸”的治水智慧。

大厅里,以实物制作的谢家坝坝体剖面示意,揭开了糯米筑出坚固大堤的奥秘:古人首先将一头削尖的柏木桩插入泥土中打底,相当于盖楼房打地基,然后用毛石垫层,保护地基,防止渗漏,之后用“三合土”层层夯筑,最后用宿土给大堤封顶。所谓“三合土”,就是糯米熬成粥,加灰土和泥土混成的建筑材料,用它筑坝,不怕水流冲击、浸泡,而且据说越泡越结实。

谢家坝充分体现了古代北方平原运河治理与管理的高超水平,为世界水利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研究清末的夯土技术及南运河段险工护岸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参观过博物馆,再到运河边上走一走,看河水清澈,享绿荫清凉,此时,会感觉大运河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运河文化对两岸的浸润滋养,代代不息。

5月刊35.jpg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   艰辛辉煌的商道记忆

■文/刘振瑛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是河北省唯一一座展示张库大道历史的私人专题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馆藏文物,仿佛流动的时光长河中的一张张截图,定格过往记忆,携带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那段既艰辛又辉煌的历史,在眼前徐徐铺展。

一份1873年从山西汾阳运至张家口的茶叶契约,一份1902年用中俄两种文字书写的俄国商人从张家口往库伦运茶叶的运输合同,一张民国时期张家口启元茶庄的茶叶价格表……漫步在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所见的大量藏品,是这些泛黄的商业文书,它们见证着张家口在“万里茶道”上举足轻重的位置。

5月刊36.jpg

当时,南方山区出产的茶叶,一路向北运到山西忻州,在这里分成两路:一路西去,走河曲,出杀虎口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再到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这是“走西口”;另一路东进,经大同到张家口,出大境门运往库伦和恰克图(今俄罗斯境内),这是走张库商道,俗称“走东口”。作为承接南北的茶码头,张家口茶叶吞吐量极大,当时就有民谣说:“拉不完的九江口,装不满的大汉口,吃不饱的张家口”。

看着展柜中的藏品——清代旅蒙商编写的一本蒙汉会话、一本俄汉会话,仿佛看到他们坐在油灯下照着册子努力练习蒙语、俄语的样子;看到那本1836年铺员学习用的《算法全书》,仿佛听到一串串清脆的算盘声;那面旅蒙商从西库伦捎回家的梳妆镜,镜中仿佛浮现出这对难得相聚的夫妻的笑脸;而那张1880年从恰克图运灵柩回张家口的费用单,则默默讲述着旅蒙商人客死他乡又叶落归根的故事,让人看到辉煌背后的艰辛与悲壮。

张库大道是和平、开放、包容的象征。现在有了“地球村”的说法,互联互通让生活如此方便。那时,张家口与库伦、恰克图,虽路途迢迢,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对饮茶及茶文化代表的美好生活,热爱是相同的。馆藏民国时期中国保温铜茶壶和清代俄罗斯铜茶饮,两者构造相同,都是内置炭火炉,外有水龙头放出热水,而外形一方一圆,各具本国风尚。馆内还有镖局押运银子的银箱,驼队装茶叶的茶箱,最为吸睛的是清代中国出口欧洲的高档茶叶盒,盒为木胎,表面上漆,漆上再用金线绘制中国传统图案,里面放一对锡制的茶桶。茶盒外竟然还有锁,据说要喝这种高档茶叶只有女主人才能开启……

张库大道400年风雨历程,留给后人丰厚的历史遗产,但随着岁月的流失,能保留到今天的遗物少之又少。所以,博物馆珍藏的这1800多件实物和老照片尤显珍贵,它们是后人追寻商道记忆、解读张家口历史的一把钥匙。

5月刊38.jpg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下一篇: 奔赴青春之约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