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磁州记忆,品味州城故事

2022-05-16 17:36:04 来源:邯郸文旅

扫码阅读手机版

磁州记忆·州城

《清明》翻开《磁州志》,一张标注详尽的《磁州古州城图》跃入眼帘。磁州城——这座春秋时期构筑的城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后,明清两代是以怎样的模样呈现于世人?她的文化、交通、生态、教育,如何神奇地延续至今而生机勃勃?让我们走进山环水绕的古磁州,共同探究州城建设的磁州记忆。

磁县,古称磁州,“赵、邺、殷”三都文化交汇,磁州窑火生生不息。隋开皇十年置磁州,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鼓楼——磁县的象征

老磁州城的州城图把整个磁州城四门、城墙,城里的道路,包括人文景观,详细的布局都保留下来。

磁县古州城以城之四门,表东南西北四向,用“五湖四海”分春夏秋冬四季,城隍、鼓楼雄踞城中央,取象于紫微垣,以应孔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契合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模式。

穿越到古磁州城中,一股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鼓楼城门交相辉映,五湖四海位置佳地。历经一千多年风雨摇曳,古州城廓几经变换,构筑往复,几经沧桑,兴衰沉浮。

古城里最早的建筑是唐代建筑——崔府君庙。城隍庙、鼓楼都是明代的建筑。

鼓楼是古城的一个地标,也是磁州儿女精神依托的地方,城隍与一个城市的建设息息相关,有了城池就有了城隍。磁县城隍庙,是河北省现存的唯一一座州城隍,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邯郸市现存的木结构单体最大的一座。历史上的城隍庙占地11亩,坐北朝南,从南向北依次有照壁、牌坊、山门、还有戏楼、月台,包括大殿和后殿,以及其他的厢房等配套设施。

州有其根,城有其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这在古磁州城的街巷名称中也有体现。明德、务本、乐善、兴仁等街巷名称出自《大学》《论语》《史记》等国学经典,体现了立德、仁爱、谦让的思想。磁州的古城文化,就这样浸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磁州人,筑就了磁州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千年文化经久不衰,对老百姓也好,对整个历史文化也好,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乐善街三尺巷

建筑,是一座城市活着的历史;道路,是一座城市纵横的经脉。

古州城道路就是一个完整的南北贯通的道路。东西的道路只有两个,一个叫前仓街,一个叫后仓街。它之所以贯穿东西,它与城市里边的人文景观建筑布局有很大的关系。从西门进入城门,就是一个寺后海子,再往东端走,就是鼓楼广场和城隍庙广场。

现在的东西中山路是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进行打通的。为了东西贯通,把海子填了五分之四。现在看到的西海子只剩下了五分之一。填海造路,把城隍庙拦腰斩断了。

西海公园

中山路的贯通打破了城隍庙的整体格局,目前仅存大殿。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城隍庙的恢弘大气、神圣庄严。这也是磁州古城文化的核心所在。

古磁州城的布局设计和谐优美,科学合理。城外九里十三步的护城河,城内的五湖四海,都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被后人津津乐道。那么,这些湖海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承载着什么功能呢?

那是做城墙的时候挖土挖出来的海子。下大暴雨,雨水存到海子里面,从自然生态上说它是存水的地方,从水利角度说它是防洪的。古城里的海子,它是连接护城河的,而且四个海子是相通的,是打通城市排水功能的主要排水系统。

东海公园

水通福气、水乃灵气。一湾碧水绕磁州,地灵人杰群贤至。

滏阳书院最早在宋庆历年间。当时,大儒程珦在磁州做知州,两个孩子(程颢、程颐,程朱理学的奠基人)随任在滏阳书院读书。在全国推行建二程祠之后,磁县的二程祠就把程珦加进去了,这样就成三程祠。文庙,在原来老一中和现在阜才中学的所在地。文庙和儒学同时存在大概650多年了,是磁县学子学习的地方。

磁州古城文脉昌盛,人才辈出。金代礼部尚书诗书画三坛盟主赵秉文,明代学士两代帝师蔺从善,明末兵部尚书张镜心,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部长黄华等仁人志士闪耀磁州……

磁县文庙大门(旧址在现阜才中学)

古磁州城的规划和建设,体现了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以人为本、重视文教的特点,表现了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和追求。正因为如此,磁州古城才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依然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重塑古城风貌,唤醒老城记忆,留住根脉,传承文明,这是所有磁州儿女发自心底的肺腑之音。衷心祝愿千年古城展新姿,美丽蝶变驻芳华!


责任编辑:闫德见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