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生

2022-04-26 09:52: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何瑞生,男,河北保定人,1961年7月出生,大学本科,1979年12月入伍,2001年响应党号召,放弃安置北京,选择了自主择业。现任保定市军创家园服务中心理事长、保定市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董事长、保定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会长。

2004年以来,中央、省、市等各级电视台、报刊、杂志先后报道了他回乡励志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常年扶困济贫、免费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先进事迹,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荣获河北省、保定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先进个人”、“河北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2014年荣获“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2015年被国转办聘为“全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导师”。2019年1月被评为“中国好人”。他所创办的企业先后获得河北省“双创双扶”活动省级示范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河北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河北省众创空间、河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和保定市创业孵化基地等表彰奖励17次。

从军官到牛倌,踏上自主创业征程

1979年,青少年时期的何瑞生,他带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父老乡亲的无比厚望,参军入伍。在部队,从普通战士到优秀军官,从基层部队到后勤机关,从连队带兵到生产经营,每一个岗位,他都是那么敬业,也因为不同岗位磨炼,锤炼了他刚毅正直的人品、干事创业的能力、敢闯敢干的精神,为他日后成功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2001年,他怀着对农村天然的情感、对父母愧疚的孝心和自己儿时的梦想,力排众议,放弃在北京安置,放着众人羡慕的公务员不干,作出了自主择业的决定,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平陵村,甘愿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寻求适合自己和农村创业的商机总是让他日思夜想。2001年秋收,看到村民们在田地里焚烧玉米秸秆,浓烟四起,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他陷入了深思:秸秆既能做燃料、肥料,也能做饲料,何不用来喂牛?他从焚烧秸秆里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商机,下定决心要建奶牛养殖场。

由于他善于钻研,全心投入,还有合众齐心,设备配套,奶牛场办得红红火火。个人饲养的奶牛从17头增加到160多头,由此激发村民养奶牛的热情,全村也从初期的300多头迅猛增加到3000多头。为此,不仅他的初创事业取得较大成功,还解决了本村50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由于收购田野秸秆,村民每亩田地还可再增加收入200多元。为此,他自己和家庭也付出了艰辛,由于他日夜守着奶牛,吃住都在奶牛场,自己身上牛粪味久洗不净,怕熏着家人,两年多未敢进10公里外的市区家门,自己体重也从160多斤减到120多斤。

2008,受相关事件影响,何瑞生所在奶牛业受到重创,公司48万元的奶款无法追回,欠奶农的钱无从偿还,怎么办?他认为:经营之道就像做人之道,应该诚实做人,诚恳做事,诚信为本,决不推诿,宁可自己亏本,也不拖欠奶农一分钱,于是自掏腰包和向朋友借钱,挨家挨户给奶农送去了奶款。虽然奶牛场由此倒闭了,但他的义举,赢得了“好人”的口碑,也弘扬了军人“诚实”和公司“诚信”的品质。

随着事业蒸蒸日上,他有人脉、有资金、有市场,后续成立了河北保定河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保定新世源煤炭销售有限公司和河北戎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办起了餐饮和车联保,还接管了即将倒闭的国营企业—先锋机械厂锻压分厂,改建为保定源锋锻压有限公司,开辟了集生态养殖、机械加工、商贸餐饮、信息技术等一体化的集团企业。

从牛倌到村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明清以来,平陵村便有着筑窑烧砖的历史,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被挖出百余亩深坑,千年良田变成了垃圾场地。2003年,奶牛养殖业初见成效后,何瑞生筹措了200多万元资金,将村内百余亩废弃窑坑和千亩沼泽湿地,一并综合治理,深坑建成鱼池,沼泽改成荷塘,石渣荒地栽满树木,改良后的绿色环境引来了野鸭、灰鹤、白鹭等30多种野生鸟类栖息,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河北省百盛苑国际赛鸽俱乐部也落户平陵村。

据了解,平陵村2000多户,近7000人口,村大人杂,各类问题层出不穷。他为村民办实事,谋利益,把窑坑变成鱼塘,把湿地变成荷塘,兴办各类养殖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村民眼中威信高,是有名的好人和能人,遇事尊重他的调解和建议。2012年,村委换届,村民自发选举何瑞生,且以高票当选。

平陵村还是个千年古村,由于历史原因,受白洋淀水位下降影响,原来的河流变成了河滩地,原来的良田变成了盐碱地。加之人多粮少,村旧路窄,交通不便,平陵村成了远近有名的穷村。当上村干部后,他把“发展农村产业,带领村民致富”的理念时刻记在心上。在工作中,他遇事不等、难事不躲,敢于担当,利用自己路子广、办法多的优势,带领村两委和村民建设美丽乡村,进行村里村外综合治理,平整道路,兴修河沟,植树造林,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兴办旅游业、养殖业等富有特色的农村产业。还邀请河北大学的资深农业专家来村指导生产、取土、用水和农产品化验,为消费者提供无公害产品。

8年以来,依靠他的引领和投资,通过村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经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70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30%,个体经营和村办企业扩大到12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住房条件显著提高,不少村民盖起了二层楼、三层楼,或是独门大院,村内路面硬化了,各处路灯明亮了,随地垃圾消失了,原先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昔日穷村变成了富裕乡村。

从村官到导师,帮扶军转干部创业

何瑞生作为全国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创业导师,他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给各军兵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培训讲课,引导和激励刚刚脱下军装的军转干部们完成从“部队军官”到“地方百姓”的蜕变、由“精兵强将”到“商场精英”的转型。他的创业经历、现身说法,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们增长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鼓足了就业创业的勇气。

“金色原野”种植园是河北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李迅创建的农业项目之一。种植园面积2000余亩,以种植药材、果树为主,还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刚开始遇到很多困难,何瑞生带领四川国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何晓彤一行到石家庄深泽县“金色原野”种植园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何瑞生会长牵手介绍,经三方现场调研与交流,李迅总经理与何晓彤副总裁达成了农业科技项目合作意向。通过对“金色原野”种植园五年的帮扶,“金色原野”种植园也具规模,形势喜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像李迅这样的创业者,何瑞生还帮扶了很多人。

在事业初有成就之时,何瑞生不忘反哺社会、扶困济贫,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他捐资改建了教学条件落后的村办母校,常年资助两个因面临资金保障难题即将失传的村办剧团,定期和不定期捐资捐物到山区学校、贫困家庭,特困学生,还利用建军节、春节等时机慰问村里60岁以上老兵。10多年来,他累计捐款捐物一百余万元,他常年助人为乐的善举,感动了乡邻和政府。

从导师到平台,搭建特色服务体系

作为导师能帮扶的退役军人有限,为帮扶更多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何瑞生决定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创建保定市军创家园服务中心。2016年6月28日,在省市人社部门、军转部门等政府部门领导支持下,保定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军旅企业家自发创办了保定军创家园,首开了以民间团体方式帮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先河。保定军创家园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形势、积极响应国防和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以河北“路桥工程”为引领,以“推进就业创业、服务退役军人”为宗旨,倾心尽力,发挥保定军创家园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紧紧围绕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就业帮扶、创业指导、党员思想引导等服务开展各项工作。保定军创家园以民间组织的方式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不仅成为河北省的开创者,也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吸引了国转办、全军办、省内外军转部门,以及民间团体、各类企业、退役军人来保定军创家园考察调研和参观访问。

创建保定市军创孵化基地。2018年,何瑞生与保定市拥军企业家杨大军共同出资创办建立保定市军创孵化基地。6月投入运行,一期租用面积5000余平方米,可容纳100家企业入驻,孵化基地本着“孵化促创业、创业带就业、共赢求发展”的创办思路,突出军旅特色,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运作模式,将自己建设成为一个集“培训、实训、孵化一体化”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016年以来,基地解决了很多战友的就业问题和创业难题。其中,组织各类培训1000余人次,帮助了600多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扶持了70多名退役军人实现创业,提供优质创业项目40多个。

创建保定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2019年12月,在何瑞生的带动下,保定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成立,现有会员企业277家,个人会员2379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18个,带动了1300余人次就业,累计提供岗位,帮扶退役军人创立企业85家,组织退役军人培训110次,法律咨询180人次。保定军创团队拥有一批转业干部、退役军人、军人企业家和拥军人士,为推进就业创业,服务退役军人而努力工作。2021年4月,保定市召开了市、县军创会长经验交流会,保定军创会介绍了经验。

至此,保定市军创家园服务中心、保定市军创孵化基地、保定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形成了保定军创“三位一体”的特色综合服务平台,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及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的认可,并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何瑞生作为一名励志创业、扶困济贫的退役军人,作为一个带领村民致富、打造美丽乡村的鲜活典型,作为一个引领退役军人就职就业、创新创业的先进模范,他带动、影响和鼓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典型引导价值追求,以模范树立人生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每个人的“就业梦”“创业梦”和“致富梦”等无数个梦想,共同托起了伟大祖国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宋苗苗
下一篇:蒲均平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