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应对天灾绝不可抱侥幸和取巧之心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3-07-16 16:17:15  责任编辑:赵耀光

请城市管理者正视内涝问题

    7月15日,北京迎来今年最大降雨。地铁天通苑北站外至少有4辆车因积水抛锚。新京报记者李宁摄

    每年夏天,国内不少大中城市都会发生严重内涝。在今年关于内涝的报道中,武汉消失的湖泊也被视为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市扩张,围湖造地使湖泊消失,天然泄洪场没有了,无处可去的雨水就淤积在城市街道。

    据报道,今年汛期来临之前,北京市就有“不能死人”的死命令。某种程度上,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死命令,实际上是用一线警察、消防队员的非正常付出,来防止惨剧的发生。

    其实,不管是城市的内涝,还是消失的湖泊,以及落后的消防设施,体现的都是中国市政建设中的一个相同问题:城市配套设施是否跟上了城市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认为,城市的飞速发展与旧城改造的巨大压力难免使市政设施的建设落后于实际需要,这是可以理解、体谅,并且为之付出忍耐的。笔者对此很难苟同。即便城市飞速发展,现代的城市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造技术已可以使城市免于雨水之困。起码,从技术上讲,控制一年一遇的城市内涝绝对不是问题。所以,一些城市遭遇的内涝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决策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不是所谓发展太快带来的。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临时死命令,而需要城市建设的长远计划与严格执行。

    但长远的计划、严格的执行背后,还需要更多的制度性建设。在土地财政驱使下,经营城市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绩来源。林立的高楼、漂亮的立交桥这些看得见的部分带来巨大的土地增值,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收益中心。于是,城市疯狂生长,湖泊渐被侵蚀。同时,市政建设中看不见的部分,不管是下水道还是消防设施,却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成本中心。这种对成本与收益的认识偏差,就是目前城市内涝严重、湖泊消失等弊病的深层机制。

    所以,城市内涝、围湖造城等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还城于民、还湖于民、还市政于民的问题。无论如何,城市外表更多代表了政绩与经营,而下水道才是民众福利与政府义务。有了这样的认识,城市建设中“现在的和将来的”、“当代的和子孙的”、“GDP和民生的”等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刘远举)(河北青年报)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