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

红色家风故事 │陈文升:老秤传家风

2021-12-10 09:31: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家有杆老秤,年代久远,还是十六两制的,它是父辈红色家风的传承,是我懂事理的启蒙,已让我受益大半生。

那杆老秤是上世纪50年代二姑家在县城做粮食加工生意时用过的。二姑家要迁居北京,家里剩下的东西让亲戚们任意挑选,父亲只要了那杆老秤。父亲跟我说:“人心如秤,买卖才公平,天下才太平”。

父亲在用秤时常常叫上我。父亲借人家豆种时称一称,秤杆只能低不能高;还人家豆种时称一称,秤杆只能高不能低。做小买卖的和买方犯了口角,父亲就会拿出老秤,十有八九,买的脸上露出笑容,卖的臊得满脸通红。

陈文升家的老秤。作者供图

父亲教我用秤时说:“用秤如做人,不能昧良心。你看常来咱村的‘在党’(共产党员)区干部,心眼儿正得就像这秤,嫉恶如仇、爱护百姓。你要多念书识字,将来也‘在党’,为百姓办事。”

上高小时,我写过一篇作文《我家的老秤》,老师当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让我萌生了上大学、当作家的梦想。出人意料的是,1960年,我读初中时,公社校长来校急招一名代课教师,而且第二天就要上岗,老师选中了我,我却摇了摇头。老师给我做思想工作时,我想起老秤,头脑里闪现出当年父亲因当村干部为八路军办事,被汉奸告密险些丧命的经历,想起解放青县时有的指战员就住在我家里,战斗中牺牲的三位烈士还埋在村东玉皇庙台的情景,心如潮涌,当即答应下来。

次日早上,父亲把从老八路王长起家借来的20元生活费掖进我的衣兜说:“要像区干部那样把心眼儿放正,好好干,别犯错。”一夜之间,我由学生变成了老师。在三年困难时期,先后从教的13位同学大都辞职回家,我却勒紧腰带挺了过来。

陈文升的“五星级离退休干部党员”荣誉证书。作者供图

往后的日子,只要我回家,父亲总会拿出老秤擦拭。这时,我彻底读懂了父亲的用意。

1972年4月,我被批准为正式党员,填补了我家祖辈没有“在党”人的空白。按照父亲的意愿,两个弟弟先后参军,都在部队入了党,父亲很是欣慰。

1984年,父亲病危,临终含泪跟我说:“你小弟还没成家啊!”我忍痛劝父亲:“我心里装着老秤,您就放心吧!”我在家排行老大,协同弟弟妹妹们帮入伍复员的小弟就了业、娶了妻。

陈文升与妻子的2011年合影。作者供图

“诚信为本,谋事做人”的家风我一直铭记于心并践行于行:任县委副书记期间,我倡导并负责修建起青县解放纪念碑,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沧州市政府任副秘书长时,坚持早晚骑自行车转全城,了解市情……2003年退休后,我婉谢企业高薪聘请,出任县关工委副主任,组织编写了《青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成为弘扬老区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陈文升的孩子们为母亲庆生。作者供图

抚今追昔,受党的多年培养,受红色家风影响,一个贫苦家庭出身的我才有了今天。现在,我已把那老秤挂到了书房里,誓将红色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作者系青县政协退休干部)

【“红色家风故事”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