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历史 礼赞英雄——智全海与红色戏剧创作

2021-12-06 10:41:24 来源:河北艺术头条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河北平山,有这样一位剧作家,带着对这片“英雄的土地、革命的土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的深情挚爱,在戏剧领域辛勤耕耘,近年来连续创作了《子弟兵的母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西柏坡故事》《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就是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红色剧作家”智全海。

智全海的红色戏剧作品,追求大题材、高立意、新视角、真情感,以对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和独到见解,运用渐成一家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诸多鲜活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将红色题材表现得亲切美好,感人至深。

一、小切口揭示大主题

智全海的戏剧创作始终围绕着他所生活的并始终热爱着的平山革命老区。他坚持用自己的笔触歌颂党的革命斗争历史和英雄人物,对于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表现是他戏剧创作的中心命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领袖与老百姓之间浓浓的鱼水之情,可以见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变迁,更可以近距离接触历史中英雄人物的心灵世界。在智全海的笔下,这些“大故事”既带有红色现实题材所特有的宏大与庄严,又更多地带给观众以亲切美好的观剧感受。这独特效果的实现,正来源于智全海始终坚持的从“小切口”出发讲述“大故事”。

河北梆子现代戏《西柏坡故事》讲述的是1948年夏到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在西柏坡的一段历史。全剧通过“夏夜蛙鸣”“中秋梨香”“雪日辨鸭”三个小故事,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与老区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和领袖们严于律己的高风亮节。剧中三位领袖均未正面出场,但他们的形象却在一片蛙鸣、两筐鸭梨和一只鸭子的生动演绎中跃然舞台之上。这样的叙事角度贴近百姓生活,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为石家庄市歌舞团创作的音乐剧《团结就是力量》,从河北省平山县北庄村圆满实现脱贫目标展开倒叙,讲述了一首歌引出的动人故事。北庄村是全中国千千万个村庄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庄。78年前,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诞生。音乐剧《团结就是力量》通过讲述村庄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党员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从唱响《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真理之歌”,到移民搬迁的“慷慨悲歌”,再到战天斗地的“攻坚战歌”,最终奏响脱贫摘帽的“胜利凯歌”近八十年来的历史变迁,揭示了习总书记给北庄村党员回信中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的宏大主题。

这样以小见大的创作理念始终贯穿于智全海的创作当中,从他走上编剧道路开始即是如此。在最初的改编作品河北梆子《白毛女》中,智全海恰如其分地融入平山当年的革命斗争史,增添浓郁的地域色彩,为强化喜儿由“鬼”变成“人”的主题服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智全海创作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这是他创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部戏。面对这样一个具有突出政治色彩的“大题目”,智全海没有选择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巧妙地从表现文艺工作者和党的关系出发,展现一位人民音乐家内心思想的深刻变化。曹火星作为文艺工作者,也曾盲目追求“艺术至上”,但却在实践中,明白了在全民抗战的形势下,文艺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艺术首要的是抓普及,一切为抗战服务,阐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真理之歌的必然性。

颇有意味的是,继现代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后,智全海又创作了河北梆子现代戏《歌唱祖国》。同样是表现音乐家创作歌曲的心路历程,河北梆子《歌唱祖国》的主旨立意和表现风格却与前者迥然不同。1949年1月,王莘等群众剧社成员打着霸王鞭、扭着大秧歌,进入刚刚解放的天津市,决心要用革命的新文艺占领宣传文化阵地。但是,现实使王莘认识到,随着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和平的变化,仅仅依靠当年的霸王鞭和秧歌舞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文艺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在抓好艺术普及的同时,注重抓好提高,向专业化迈进。两部戏堪称“姊妹篇”,但是两个“姊妹”却又性情迥异。主人公曹火星与王莘的不同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正是表现了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剧中的文艺工作者们以高度的自觉意识和饱满的创作热情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他们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两部戏均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排演,讴歌党,讴歌祖国,珠联璧合,共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二、唯有真情最动人

独特视角和选材,为智全海讲好“大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独特性源于他对平山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生于斯,长于斯,智全海a对这片红色土地、英雄土地的热爱早已融入骨血,他太熟悉这里的山川景物、历史掌故、风俗民情了。

多年来,智全海坚持以自己的戏剧创作写平山人,讲平山事。《子弟兵的母亲》讲述了英雄母亲戎冠秀的感人事迹。在战争年代,她组织妇救会,宣传抗日,救治伤员,还带头送子上前线。她的事迹在平山妇孺皆知,代代相传。曹火星、王莘等人参加的铁血剧社,被平山百姓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剧社”。他们虽不拿刀枪,却以文艺作品为武器,战斗在晋察冀的土地上,发挥了文艺抗战的巨大作用。这些真实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革命故事,在智全海心中埋下了创作红色戏剧的种子。当他走上创作之路后,这些种子终于破土而出,最终长成大树。

在红色题材戏剧创作上,智全海始终有一个坚守,就是坚持写自己相信的人和事。作品中的那些主人公和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真人真事。他真实地“看到”戎冠秀的奉献、悲壮和无悔,“看到”出身于小康之家、衣食无忧的曹火星12岁离家追随共产党的坚定身影。这些人物那么真实地打动着智全海的心灵,让他发自肺腑地相信、敬仰、爱戴这些人物,所以这些人物在他笔下才会这么生动,这么感人。

这些“熟悉”的故事,既有智全海自小耳濡目染得知,也有他在生活中积累、捕捉而来。他在创作中,坚持扎进生活的沃土,亲身体验,实地走访,到现场看一看英雄人物生活的环境,从老人口中听一听那段真实的历史。所以在他的笔下,没有简单的照搬,没有假大空的形象,英雄人物的高大伟岸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展现在舞台上。仿佛一位古道热肠的邻里,对身边的家长里短娓娓道来,令人倍感亲切,更令人信服。

依据人物原型和大量可靠的历史材料,智全海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又经得起考证的英雄人物形象。他深切地感受到这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是一种责任,通过戏曲舞台让英雄人物走出展馆、走出书本,让观众来了解这段历史。

戏者,虚也。观众更容易被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艺术虚构的美感所吸引,所以好的作品都离不开虚构。如何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如何把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和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在历史真实、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艺术真实,结构出一个个饱满、动人的好故事,是戏剧编剧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红色题材创作有其特有的“枷锁”,既要表现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可供改动的空间相对狭小,又要结构故事、组织矛盾冲突,吸引观众,每一位剧作家都在这夹缝中艰难地探索。对于智全海而言,求真务实是红色题材戏剧创作中一个重要原则。在重大历史事件上保持真实,不以艺术真实之名牺牲历史真实,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他认为,红色题材戏剧的故事,一定要“说是就是”,而不能“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表现戎冠秀送子上前线的情节中,如果将儿子兰金参军的时间由解放战争开始改为抗日战争时期,会更有利于增强戏剧性。但是最终智全海坚持“实话实说”,以体现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敬畏,避免造成观众对真实历史的错误认知。

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不能割裂开来,有时候搜肠刮肚的奇思妙想远不及生活中的动人点滴。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的相关资料极少。智全海在大量搜集素材、研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开拓性地以曹火星姐弟二人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结构戏剧矛盾,以一个家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剧中曹火星的国民党姐姐曹岱并非脸谱化的坏人,而是因为理想、信念不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样尊重历史真实的处理,使河北梆子现代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赢得包括主人公后人的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三、 从观众的审美接受出发

戏剧是观与演的艺术,是作品、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次对话。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观众是否喜欢。相对于其它题材,红色题材具有先天的政治性和宣传性。如何做到既叫好又叫座,让观众在观剧时感到走心忘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剧中之人?智全海热衷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撷取艺术色彩与神韵。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少年二牛为了引开鬼子,掩护曹火星,一场关于“织布”和“支部”的斗智斗勇,令观众们不禁失笑,调节了紧张的观剧氛围;《西柏坡故事》中,少年石旦寻找丢失的鸭子“二旦”,为剧作增添了朴实的乡间趣味,让观众在幽默的氛围中受到感化;《左权将军》中邢大花为见左权一面,谎称去厕所被战士赵小戎偷看了,诙谐、风趣的情节更能让观众开心一笑。这些生活化的情节皆非虚构,而是来源于作者多年来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这些情节的运用成功消解了红色题材的距离感,让观众在身临其境、徐疾有致的氛围中欣赏了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

智全海还善于在剧作中以细节凸显戏曲的艺术之美。《子弟兵的母亲》中,送行的新娘子石榴为报名参军的心上人送上了绣着石榴花的新鞋;英雄母亲戎冠秀在病房里收到了聂荣臻元帅托人送来的一束勿忘我;《团结就是力量》中,一条红围巾连起了老支书封留羊与恋人的悲欢离合,也连起了北庄村和我们国家的命运;还有《西柏坡故事》中的红灯笼,以及《歌唱祖国》中那支写过《黄河大合唱》、留有烈士寄托的自动铅笔。这些意象与细节打破了内容的沉重感,为剧作增添了更多的唯美与浪漫。

从另一方面而言,无论是生活化的情节,还是美的细节,都是为了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戏剧环境,都是为了表现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英雄人物。英雄也是人,英雄人物同样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着人所共有的痛苦与柔弱。儿子兰金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戎冠秀口中说着不哭,眼泪却流进了心里,中秋的圆月,在她眼里却是“一轮明月似冰霜”;左权与妻女分离21个月,11封家书字字深情。当英雄为了信仰,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个人情感时,信仰因牺牲而崇高,因深情而动人。观众从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感天动地的英雄身上,真正体会到普世价值观之上的崇高之美。

责任在心,重担在肩。带着对家乡人民及革命历史的热爱,智全海在红色题材戏剧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通过多年来的创作,他越来越领会到红色题材戏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他坚定信念,初心不改,用心倾听历史,用情讲述历史,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以优秀的作品回馈观众和时代。(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陈慧)


责任编辑:闫德见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