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燕赵长城魂 行走长城 回望烽火岁月

2021-11-30 17:21:57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编辑/安春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河北是长城资源大省,长城是河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河北长城沿线进行了浴血奋战,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画卷,诠释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长城精神。

今年,河北省文物局开展了“燕赵长城魂”主题宣传活动,旨在深入挖掘河北红色资源,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展示长城文化的丰厚内涵。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这组稿件,沿河北长城行走,回望抗战烽火,重温一段段难忘的红色记忆。

河北旅游杂志11月刊付印43.jpg

倒马关之战   为平型关大捷奏响前奏曲

倒马关位于保定市唐县西北60公里处,“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以为名。”倒马关修建于明代,分上下二城,是一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与紫荆关、居庸关合称“内三关”。

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然而,作为“平型关大捷”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夺取倒马关”之战,却鲜为人知。实际上,倒马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战的第一战,此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拉开了共产党八路军全面抗战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倒马关是西通平型关的交通要道,为确保在平型关歼灭日寇,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定在平型关战斗打响前,先期占领倒马关,以阻日寇东援。“务必于24日8时前占领倒马关!”师首长这一命令下达给了一一五师骑兵营。营长刘云彪接到命令后即刻集结部队,于24日早7时到达倒马关。

但此时,战士们发现西边山上古堡有日军。二连范昌标连长命令各排、各班沉住气,等敌人接近了再瞄准狠狠打。侦察班长刘云赐机智勇敢,利用地形地物做隐蔽,一枪打倒一个日军指挥官,接着战士们一阵猛射,又打倒了几名日军,敌人被迫缩到城堡内向外胡乱射击。这时排长刘崇志高喊:“同志们,消灭日本鬼子的时候到了,冲啊!”战士们个个如猛虎下山,迅速抢占了中间山头古堡。二连乘胜向敌人占领的西边古城堡猛攻。日军的机枪封锁住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排长刘崇志冲到最前面,眼看就要爬上古城堡,不幸被击中从古堡上跌落,光荣牺牲。战士们急红了眼,纷纷跃出掩体,冒着飞蝗般的弹雨向古城堡扑去,西边古城堡遂被我占领。

激战中,二连副连长李盛才带一个排从倒马关东城迂回过去,抢占了唐河北岸的山坡高地,从后面对敌人实行包抄。遭到南北夹击的日军不得不狼狈向插箭岭方向逃窜。

此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我方骑兵营仅伤6人,牺牲4人。

河北旅游杂志11月刊付印44.jpg

长生口伏击战   神机妙算 攻敌必救

长生口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从长生口村沿307国道向西南行进,经大、小龙窝村、核桃园村,即可到达山西旧关。旧关又名故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

1937年10月14日,日军占领井陉后,其川岸文三郎第20师团和山冈重厚第109师团除沿正太路继续向娘子关进攻外,还分兵一部经板桥、长生口、核桃园向山西的旧关进发,企图迂回娘子关背后,夹击坚守娘子关的国民党曾万钟部队。

为打乱敌人计划,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第七七二团到达东距旧关10多公里的井陉县支沙口。10月21日晚,陈赓命令副团长王近山带领第三营的两个连,连夜袭击聚集在板桥村西北后山的日军。王近山部赶到长生口河沟、即将登上西北山坡时,突然从板桥方向开来一队日军。王近山立即命令战士们迅速隐蔽,布设伏击圈。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战士们随即“关门打狗”。在黑夜中行进的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除少数日军逃跑外,其余50多人均被击毙。

1938年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决定再次发动长生口战斗,袭击井陉平定公路上的日军据点旧关,以吸引井陉日军出援,在途中歼灭。2月21日,刘伯承带师部进驻井陉县吕家村。陈赓旅长也带领第七七二团和第七七一团的部分官兵重返第一次伏击战时的宿营地支沙口。陈赓命令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率领号称“夜老虎”的二营,于22日凌晨1时出发,拂晓前赶到长生口南山布设伏击圈。22日凌晨4时许,战斗打响,从旧关方向传来第七六九团佯攻敌驻军的密集枪声;6时左右,从井陉城方向的公路上传来了敌救援部队的汽车马达声。8辆汽车载着200多名日军全部进入叶成焕布设的伏击圈,二营战士居高临下,迅速发起猛烈进攻,日军措手不及,乱成一团。这次伏击战共毙俘日军13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旧关对于日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孙子兵法》中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第二次长生口伏击战,我军佯攻旧关、诱敌深入,充分体现了“攻敌必救”的精髓。

神头岭、响堂铺之战  对伏击战术的运用炉火纯青


从涉县县城沿309国道向西行驶进入神头乡,国道旁边有一个响堂铺村,这里是由河北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的咽喉,向西可到达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东阳关是明长城最南端的关口,从东阳关再向西、折向南,可以到达长治市潞城区神头岭村。

1938年3月,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相继打响,这是继长生口伏击战之后,八路军在长城脚下展开山地运动战的又一经典战例。

1938年3月,为策应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西的活动,一二九师准备在邯(郸)长(治)公路组织伏击作战,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根据地图选定神头岭作为伏击战场。从地图上看,邯长公路从神头岭村以西的沟底通过,是标准的伏击阵地。但部队进入设伏地域后发现,公路是在岭上,除了紧贴路边的一些国民党军旧工事外,再无隐蔽物。这些旧工事距离公路仅百米,早被来往的日军反复检查,任何有军事常识的指挥员都不敢在此设伏。面对意料之外的情况,陈赓敢于反向思考,抓住日军放松警惕的心理,命令部队利用这些旧工事实施近距离潜伏。为了达成隐蔽目的,他要求部队不要挖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顺着风向扶起来。由于八路军伪装充分,日军搜索队在距伏击部队十余米的情况下仍毫无察觉。3月16日战斗打响时,埋伏在日军“眼皮底下”的八路军突然发力,仅用半天时间就消灭日军1500余人。

3月底,一二九师为打击向晋东南进攻的日军,破坏其后方交通运输线,决定在邯长公路黎城至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此战由副师长徐向前指挥,3月30日晚部队完成战斗准备。然而第二天凌晨,几百名前往响堂铺的日军突然转向我军的一处伏击阵地。徐向前冷静分析,判断日军并未发觉我方设伏,仍令参战各部继续隐蔽。当天上午,日军第14师团2个连的汽车180辆及掩护部队170余人,由黎城经东阳关向涉县开进,9时许进入我军埋伏圈。预伏部队一齐开火,日军乱作一团。经过2小时激战,日军除30余人逃窜外,余均被歼。这次战斗,一二九师以伤亡317人的代价,共歼日军400余人,烧(击)毁汽车181辆,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南宋名将岳飞说过:“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军指挥员对于伏击战术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无论地形选择还是时机把握,每每让人击节赞叹。

河北旅游杂志11月刊付印45.jpg

黄土岭之战   击毙日军“名将之花”

涞源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县域内长城蜿蜒伸展达一百八十七华里左右。每到春天,涞源白石山下的一段古长城,以附近山上杜鹃花大片盛开、花映长城的美景,吸引着众多游人和摄影发烧友前往观光、拍摄。

1939年的深秋,就在距离涞源白石山古长城南边不到30公里的雁宿崖村附近,发生了一场对日本侵略者的伏击战——雁宿崖战斗,八路军大获全胜。

1939年10月30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侦悉,驻涞源城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主力将分三路南犯,遂决定由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部伏歼其一路。战斗于11月3日打响,我军以节节抗击的方式诱敌深入,再封锁包围,至17时将被围日军全歼。这次战斗毙伤日军500余人。

雁宿崖战败惹怒了日军陆军中将、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在日本军界被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他亲率1500多人,再次向雁宿崖急进,企图寻找我军决战。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三军分区了解日军急于报复的特点,迅即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

日军于4日夜到达雁宿崖村。5日晨,日军进至张家坟一带,游击第三支队、第一团各以一部节节抗击诱其深入;第二十五团、游击第三支队各一部,前出至涞源城东五回岭、浮图峪,城西灰堡、石佛袭扰和迷惑日军。当晚,日军主力进至司各庄等地,扑空后即大肆烧杀抢掠。6日,日军在游击队的诱击下,于黄昏进抵黄土岭。杨成武决心于黄土岭东北上庄子至寨头之间狭谷伏击日军。遂以第一团及第二十五团一部并加强第一军分区炮兵连占领寨头东南、西南高地;第三团占领上庄子东南高地;第二团占领黄土岭东北高地;特务团由神南庄北进,从黄土岭东南方向加入战斗。

当夜,日军发现黄土岭西北有八路军部队活动,感到有被围歼的危险。7日晨,阿部规秀率部冒雨向上庄子、寨头方向边侦察、边交替掩护前进,以避开八路军主力,绕道返回涞源城。但却始终未能发现两侧高地上的数千名伏兵。15时,当其全部进入设伏地域时,预伏的第一团、第二十五团一部迎头阻击,第三团和第二团分别从西、南、北三面包围,展开猛烈攻击。顷刻间,一发发愤怒的子弹向敌人胸膛齐射,一枚枚复仇的手榴弹飞向日寇火力点,日军猝不及防,急忙抢占上庄子东北高地,并向寨头阵地反扑,双方展开激烈的山地争夺战。16时许,第一团指挥员发现在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的一座独立民居附近有多名日军指挥官活动,即令迫击炮连对准目标轰击,后证实,击毙的指挥官中有阿部规秀。

阿部规秀毙命后,日本报纸《朝日新闻》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为题连续报道。黄土岭战斗共计毙敌900余人,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河北旅游杂志11月刊付印46.jpg

东团堡战斗  以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

涞源境内的明长城从东北斜向西南,在峰峦峡谷间蜿蜒穿行,从东至西,设有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庵、白石口、插箭岭等几座城堡。其中,宁静庵城堡比较特别,摄影家沙飞曾在这里拍下一组八路军抗战经典照片,发表之后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宣传作用。

那是1940年9月下旬,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发起“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涞(源)灵(丘)战役”,向盘踞在涞源县境内的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先后拔除日军设在插箭岭、白石口、三甲村、北石佛等地的堡垒据点,遂向东团堡进军。

战斗于9月22日晚打响,八路军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三团(团长丘蔚)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进攻日军170余人守备的东团堡村。当夜,第三团第三营在西面、西南面实施主攻;第二营在东面、南面担任助攻;第一营攻打上庄据点,切断东团堡与上庄日军联系。激战至次日拂晓,占领村西馒头山阵地,杀伤日军10余人。日军反扑并残忍地施放毒气,第三团进攻受挫。23日夜,第三团在炮火掩护下再度进攻,突入村中,歼敌100余人。日军退守核心工事,顽抗待援。24日夜,第三团攻克村周围全部堡垒,但因中毒和伤亡人数多,遂转入围困。25日下午,日军焚烧据点内的武器、粮食,企图突围。第三团乘势猛攻,与日军展开肉搏。当夜,日军除一名朝鲜籍翻译最后投降外,其余悉数被歼。最后时刻,日寇被打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队长井田率26名残兵投火自焚。此战,八路军全歼日军170余人,缴获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

整个涞灵战役后期,以东团堡战斗最为惨烈。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曾经说过,“东团堡之战,是以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中国长城学会理事、晋察冀抗战史图片研究专家张保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战有212位八路军官兵牺牲,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3位。

东团堡战斗胜利后,八路军战地记者、著名摄影家沙飞拍摄了八路军战士在长城敌楼上欢呼胜利的照片,1946年在《人民战争》丛书中以“八路军解放东团堡”为名首次发表。

但东团堡本地并没有长城,这张照片到底是在哪里拍的?张保田经过近两年的搜寻,终于确认了照片的拍摄地——与东团堡相距40公里的宁静庵长城。原来,涞灵战役中,杨成武的前线指挥所设在宁静庵长城上。当东团堡全歼日军的消息传到指挥所时,沙飞拍下了警卫排战士在长城上举枪振臂欢呼的瞬间。

“长城雄浑壮美的外观、抵御外侮的象征意义,与抗战完美契合。正是这些真实发生在长城上的历史画卷,讲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城为什么变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张保田说。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