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

红色家风故事 │巴连甲:永远铭记血与火的岁月

2021-11-19 09:18: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叫巴连甲,出生在海兴县小山乡张皮村的一个革命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我爷爷担任村自卫队队长。1943年,爷爷带领自卫队把八路军的手榴弹藏在东场的地窖里,面对日本鬼子的威逼利诱,始终闭口不言。凶狠残暴的日本鬼子在爷爷身上砍下数刀后离去,爷爷九死一生,保住了八路军的弹药。

受爷爷英勇无畏的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影响,1978年3月,从小便立志参军、报效祖国的我终于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海军战士。1981年,在国防施工突发洪水的紧急情况下抢救国防设备,荣立三等功。

1983年复员回乡后,为发扬海兴革命老区精神,我积极筹建革命档案室,多次拜访当年的抗战老兵和见证当年历史的老人。为查询烈士的真实姓名,我多方奔走,只为确保每一个曾经拼死奋战的身影都能留下他们光荣的名字,一年多的时间收到150封老干部们的回忆录,为筹建革命档案室提供了极大帮助。

筹建档案室并非一帆风顺,旁人不理解,甚至还有说我是倒卖老物件赚钱的。我对这些只是无奈一笑,内心却有一个声音说:这是我的使命,这是在抢救历史,是给过去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一个交代,是为了让后代子孙珍惜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要永远铭记那些舍生取义的革命先辈们。

作者本人。沧州市文明办供图

寻找李鸿儒烈士生前资料时,起初他的亲属并不信任我,多次请求均未提供。经过我一遍遍解释成立档案室的目的和想法,并用人格一再担保后,最终那张烈士照片和生前的两封信陈放在了档案室。

档案室成立后,很多本村和邻村的村民都来借读资料,资料不够我就自己出资复印,还把演讲的内容录制成光盘,将这段光辉岁月讲给更多人听。

2011年,我建议张皮村党支部建立烈士陵园,给牺牲在张皮村的八路军战士和在外牺牲的张皮村籍烈士英灵一个最终的归宿。由于村里资金困难很难落实,我带头组织捐款,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烈士陵园建成了。

“发扬前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祭奠仪式当天,学生们在烈士墓碑前庄严宣誓,我的内心涌现出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感觉自己此生的责任和使命就在于此。

作者的全家福。前排自左至右为作者妻子、作者外孙女、作者本人、作者儿子,后排自左至右为作者外孙、女婿、女儿、孙子、儿媳、孙女。沧州市文明办供图

在我的带动影响下,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工作的儿子巴胜祥,敬业奉献、爱党爱国,去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女儿巴健,2010年至今一直在张皮小学担任教师一职,十多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人师表,乐于助人。

今年,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皮学校创办了以“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的红色教育基地,女儿作为管理员和讲解员与我连续数日多处走访和参观,广泛搜集和整理材料,以满腔热忱投入到红色教育的传承工作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虽已年老,但使命仍在,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巴连甲系海兴县小山乡张皮村村民)

【“红色家风故事”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