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

红色家风故事 │丛晓云:红色家风永存我心

2021-11-11 10:34: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的父亲是位老革命军人,18岁参军,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以及三大战役等。10年军旅生涯,锻造了父亲革命军人的气质。复员后的半个世纪里,他始终坚守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使我们这些儿女都受益匪浅。

一、艰苦朴素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父亲腰上系了一根牛皮腰带,长大成家后,他还是系着那根裤腰带。它黑黑的,宽宽的,厚厚的,真是一个“老古董”了。有一天,我跟父亲说:“爸,你的这条腰带太老了,我给你买条新的吧?”父亲听了连连摆手:“不用,不用,还能用呢。”

原来,这条腰带曾经救过父亲的命。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他的腰带上,父亲才保住了性命。他始终把这条皮带当作自己亲密的战友和伙伴,与它相伴60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一条皮带不仅融入父亲的革命记忆,更见证了父亲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在我们小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们不能浪费一粒米,他说每一粒米都是血汗的凝聚,战争时期,每一粒米都是生命的希望,人们有时甚至几天都吃不上一粒米,靠吃树叶、嚼草根撑过来。父亲用他的亲身经历教导我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我们兄弟姐妹五人自幼都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

记忆中的父亲,长年穿着旧衣服。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里,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他依然如此。直到父亲80多岁时,他的衣服、被褥仍然简朴而整洁。

图为作者父亲的《复员军人转业证》照片。作者供图

二、吃苦耐劳

小时候,我常常看父亲的军功章,让他给我讲革命年代的故事。父亲尤其喜欢给我们讲在部队的生活,更多的是教育我们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他常对我们讲:“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父亲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小时候,他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经常推着一车干柴,到离家25里地的南五十家子去卖钱。我上高中时,父亲也是靠打柴卖钱为我交学费。他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70多岁时还上山砍柴、下地劳动。他自己的衣服从来都是自己洗。

父亲去世后,我看到他的《复员军人转业证》里这样评价他:“工作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

三、乐于助人

父亲乐于助人的事迹让我记忆犹新。一年冬天,一个从20里外黑山口来我们村打柴的农民,推着一车柴在我家门前停了下来。太阳已经下山,冷风呼呼地刮,那个农民蹲在地上,脸上的汗哗哗地流。

那是一个贫穷的年代,父亲看见后把他请进了家,还留他吃了一顿饭。那位大伯吃完饭感激不已,他说,当时自己不太舒服,如果不在我家歇一会儿、吃了顿饭,可能就回不去了。

后来,父亲对我们说:“谁出门在外都可能遇到难处,帮别人一把,别人就可能过去这道坎儿。”父亲的话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也懂得了做人要有一颗善心。

图为作者母亲(前排左二)八十岁大寿时,家人一起拍摄的全家福,二排左二为作者丛晓云。作者供图

四、教子读书

不同于现在,早先,大山里许多家庭由于生活困难都不支持子女读书。父亲却对我们兄弟姐妹上学都非常支持,没有因为家里穷就让我们辍学。父亲说,他参军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认识,所有的文化都是在战争的空闲学的,那个时候那么艰苦都要学习,现在有这么好的国家政策,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记得二哥上初二时,因为家里穷,总是想着在家养兔子。父亲知道后,把二哥一顿好打,还说:“国家需要人才,现在必须多读书。”父亲说不指望我们成为多大的人才,只是希望我们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5个都是中学毕业,我和大哥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很不容易。

父亲拥有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善良热情的品性,也懂得严格教育孩子。我作为革命军人的后代,在红色家风的耳濡目染下,也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工作中,我不怕苦、不怕累,不贪图安逸的生活,爱岗敬业。这些品质无疑传承了父亲的精神基因。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丛晓云,工作单位:平泉市小寺沟镇中心小学)

【“红色家风故事”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