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

红色家风故事 │耿海英:传承红色家风 书写美好人生

2021-11-09 18:18: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耿海英,1954年出生,石家庄市军休二所军休干部,出生于革命家庭,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优秀军人代表。爱党爱国、忠诚担当、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大公无私的红色家风,深深扎根在她的心里。

耿海英的父亲耿仿曾1921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晋察冀军区汽车二团参谋处参谋长、北京军区后勤部车管部器材补给处副处长、第七分部仓管科科长等职;1969年病逝,安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多次负伤,冒着枪林弹雨掩护战友突围。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多次冒着敌人的炮火驾车去前线运送弹药和军用物资,经常几天几夜不休息;他不怕牺牲,也很机智,多次巧妙躲过敌机的狂轰滥炸,按时保质保量把弹药和物资送到前线。老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毛主席、共产党怀有深厚感情,经常给孩子们讲述自己战争年代的故事,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耿海英与家人合影,前排由左至右依次为耿海英母亲、奶奶、弟弟、父亲,二排为耿海英妹妹和耿海英,三排为耿海英的两个姨和三个哥哥。作者供图

和平年代,耿仿曾注重言传身教,把爱党爱国、忠诚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到下一代,严格要求子女,从小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一次,耿仿曾在街上跟一位掏粪工人聊天,女儿耿海英捂着鼻子、躲得远远地绕着走。回到家里,耿仿曾教导她说:“海英啊,你今天做得不对。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没有掏粪工人辛勤的劳动,我们就不会有好的生活环境。掏粪工人都不嫌臭,我们怎么还嫌臭呢?”一番话深深留在了小海英的脑海。

生活方面,不讲吃穿的耿仿曾与妻子也时常教育子女保持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不搞任何特殊待遇。耿海英上中学时,衣服破了,补一补又穿上。在父辈的培养教育下,红色基因在耿海英一辈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1969年12月,刚刚15岁的耿海英按照父亲的遗愿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260医院的一名战士。由于她工作出色,3年半后就入了党、提干当了护士,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救治护理无数病人。1983年,一位护士因疏忽大意发错了药,细心的耿海英发现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效阻止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平时,她勤于学习、钻研业务,任劳任怨、勇于奉献,工作能力强,先后任主管护师、护士长等职,后来又被借调到政治处做组织工作。无论岗位怎么变动,她始终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多次立功受奖,其中荣立三等功1次,还先后被科室和医院评为“优秀党员”“学雷锋积极分子”“优秀机关干部”。

耿海英(左)与丈夫、女儿合影。作者供图

2006年10月,耿海英退休后,安置在石家庄市军休二所。十几年来,她积极参加休干所的党组织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参加了省科协合唱团等社团,多次随团到革命老区献爱心和慰问演出,做到了老有所为。

一个家庭有爱心,一个社会就有温暖。耿海英的丈夫2015年患肺癌,她陪着做化疗、放疗,经常是自己顾不上吃饭、睡觉,一直守在丈夫身边。丈夫临终前,她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丈夫做了临终关怀,使他走得很安详。丈夫去世后,耿海英不忘孝敬94岁的婆婆。婆婆在河南老家,耿海英每个月都会给她寄去生活费;过年过节,她还会去探亲,给婆婆买衣买食,洗头洗脚。如今,婆婆已经98岁了,仍然健康快乐,过得有滋有味。

耿海英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和良好家风,教育孩子爱党爱国、学好本领,做红色接班人。她多次带女儿、外孙到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给他们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及父辈的革命史,鼓励他们为民族复兴贡献光和热。她的女儿热爱学习,乐于助人,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电子13所工作,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女婿是位军人,在空军某部工作,女儿为了支持丈夫在部队安心服役,毅然放弃13所的优厚待遇,来到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工作。

传承红色家风,书写美好人生。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家教是人生的起点,家风是家庭成员成长的重要动力。在传承红色家风过程中,耿海英作为军人,忠诚担当,勇于奉献,在部队建功立业;作为妻子,温良贤惠,孝敬老人;作为母亲,言传身教,勤俭持家,在家庭中书写了幸福的篇章。

(作者:聂志强,工作单位:石家庄市军休二所)

【“红色家风故事”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