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在武汉举办碳中和专场论坛 宣布启动“全民数字化低碳生活平台”共建项目

2021-11-04 09:57:00 来源: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低碳生活是怎样的?科技手段能帮助我们实现低碳生活吗?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企业应该做什么?碳中和碳达峰与普通人的关联又在哪里?11月3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碳中和专场活动上,主管部门、高校智库和业界的多位专家齐聚现场,共同探讨了碳中和领域的前沿议题和实现路径。与此同时,会上首次宣布推出“全民数字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和碳中和功能游戏,这些举措将以数字力量连接更多大众普及碳中和理念和减碳行为,以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企业助力碳中和:由己及人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通过视频发表了开幕致辞,对企业提出了期许,“希望腾讯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勇于做低碳发展的先行者,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高级顾问李俊峰针对数字化企业提出了“正人先正己”的建议,碳中和要从自身做起。同时,打造人人可参与的绿色低碳行动平台,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

在回应“腾讯能做什么”的期许时,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由己及人,系统阐述了腾讯数字碳中和的构想——即在实现自身碳中和提供绿色算力的同时,数字化赋能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开创引领消费端低碳生活方式,尤其不以降低生活标准或者抑制消费为代价;孵化投资碳中和领域新技术。

图片说明:中科院院士、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戴民汉作了题为“关于碳中和、碳循环与海洋碳汇”的主旨演讲。

技术助力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是“初心”

这次碳中和热点专场的主题为“科技助力碳中和——机遇与挑战”。科技也是会上高频出现的词语之一。

中科院院士、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戴民汉作了题为“关于碳中和、碳循环与海洋碳汇”的主旨演讲。他强调,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社会经济、人文与自然生态相叠加的复杂巨系统,碳中和涉及技术与经济问题,也是科学与治理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综合协同,回归可持续发展这一“初心”。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高亮在圆桌论坛环节提到智能制造,认为未来会大力发展低碳制造,甚至零碳制造技术。而通过储电发展,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低碳,包括未来很容易实现储热、储冷、分时电价,改变整个生活习惯。

腾讯云数据中心首席能源架构师、双碳项目负责人梁家启分享了绿色云计算设施助力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梁家启表示,如果使用腾讯新一代数据中心技术,以拥有30万台服务器的园区为例,一年可节电2.5亿度,未来希望通过基础设施侧积累的技术实力、专利、运营经验,为合作伙伴提供绿色低碳的算力。

低碳生活:可察可感的生活方式

“自腾讯会议上线以来,扣除运营数据中心所产生的碳排放,已经实现了超过1500万吨的碳减排量。这相当于全国2.29亿私家车车主每人自愿停驶14天所带来的减排量。平均每场在线会议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约20棵树每年产生的碳汇量。”在腾讯会议产品部产品中心总经理钱敏主旨演讲中透露出来的惊人数据,体现了构建低碳生活场景的重要意义。

“我们构建全链路循环方式,低碳生活中人人参与是倡导,也希望是真正的可察可感的生活方式,这个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腾讯碳中和实验室主任舒展在圆桌论坛中如此表示。在这个探索之下,腾讯公司在会上宣布推出“全民数字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和碳中和科普小游戏两个与用户息息相关的产品。

图片说明:全民数字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宣布推出。

据透露,全民数字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是由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共同推出。平台将链接更多的用户减碳场景,通过严谨的方法学计算出用户的减排量,使每个人了解到减碳行为带来生活的改变,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

而由腾讯互娱社会价值探索中心与腾讯碳中和实验室联合推出,由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指导,首款面向大众普及“碳中和”概念的环保经营类科普小游戏《碳碳岛》,则将寓教于乐科普减排、低碳理念、固碳主要手段等科普知识,以游戏的数字力量连接更多大众普及碳中和概念。

据悉,腾讯围绕“碳中和”的社会使命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早在今年四月,腾讯就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宣布首期投入500亿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推动战略落地,并针对碳中和方向专门设立碳中和实验室,期望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实现路径,共享社会价值,增进社会福利。

责任编辑:苏畅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