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

红色家风故事 │张永梅:颂百年风华 传红色基因

2021-10-12 16:16: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为了纪念南下干部,古稀之年的母亲苗喜云不辞辛劳,把参加过三大战役的姑姥姥苗国芳的生前文稿进行了编辑整理,再加上家人们的怀念诗文,整理成一本革命回忆录,全书定名《雁南飞》。

《望江南》里的思乡情

“荷叶叶嫩了荷叶叶枯,兰花花开了兰花花谢。”

这是姑姥姥的小说《望江南》中的开头。望江南,更是随军南下、远在江南的姑姥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北方家乡的深切思念。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第一次记住姑姥姥的名字,是在8岁那年的一个冬天。妈妈从外面回来,手里多了一个包裹,说是姑姥姥从南方寄来的,打开包裹,里面是送给我的一件双面穿喷胶棉小棉袄。它一面是水红色,另一面是天蓝色,腰间还配有同色的腰带,好看极了。妈妈一面给我试穿,一面给我讲述姑姥姥的故事。姑姥姥和她的名字“苗国芳”,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神仙教母一样神秘而亲切。

《雁南飞》一书的封面。作者供图

在我10岁那年,终于见到归乡探亲的姑姥姥。那是姥爷患脑血栓重病期间,远在江南的姑姥姥回家探望。我躲在妈妈身后,看着姑姥姥趴在姥爷的病床前,脸上淌着热泪,一声声呼唤着“大哥、大哥,我回来看你了”。在场的妈妈、舅舅等人都哭了。姑姥姥拿出带给姥爷的礼物,一件件给姥爷看,比划着、诉说着。这是我唯一一次与姑姥姥相见,她慈祥又温暖的面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家里人都说,姑姥姥是整个苗家的“秀才”,是家里的主心骨,话语中充满对她的尊敬与崇拜。

远在南方的姑姥姥,虽身在千里之外,却对家里的大事小事关心备至,总会从不多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按时寄给家里,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帮助家里度过许多艰难的日子。她关心家里孩子们的成长教育,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勤恳工作,我的妈妈就是在她的影响、教育下从小山村走出的大学生,最后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妈妈的名字“苗喜云”也是姑姥姥给起的,饱含姑姥姥对妈妈的祝福与期待。

小土屋情思与风雨使命

“春来早,雪紧紧地抱住那祖母绿的小草吻着。藏在一旁的兰花花,偷着瞧,偷着笑。”

这首《春来早》是姑姥姥创作的一首小诗。春来早,雪也要把破土而出的小草紧紧拥抱。我仿佛看到十来岁的姑姥姥如同那嫩绿的小草,用勇敢坚强的革命斗志,奉献给人间绿的环绕、春的美好。

1937年芦沟桥事变的那年冬天,我的家乡行唐县口头镇成立了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抗日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姑姥姥家是当时的抗日救国“堡垒户”,家中的那间小土屋成为地下工作人员的联络站。年仅12岁的姑姥姥,正是在那间小土屋中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熏陶,从此和家人一起走上革命的道路。

姥爷、二姥爷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和村游击组的组长。姑姥姥虽年龄小,可是脑筋灵活、胆子大。敢想敢干、敢于表达的她,勇敢掩护我党干部,为他们送信、站岗、放哨。她还担任歌咏队、舞蹈队队长,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活动。

《雁南飞》一书的内图。 作者供图

在1939年秋天日军的“大扫荡”中,姑姥姥为了全村百姓的安危潜入被敌人占领的家中,机智取回侦查员埋在院子西墙根下的手枪,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姑姥姥的《夕阳下闯虎穴》记录下日军残暴的罪行;在《告慰二哥》中,姑姥姥用真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下1944年7月14日其二哥苗国祥烈士牺牲的经过。

“试问忠魂息何处,需将帘月换风霜。”今年的清明节,我陪母亲回家乡扫墓,带着敬仰,第一次站在姥爷苗国祥的墓前拜谒。穿越历史的长河,透过年代久远的硝烟,仍可见姥爷视死如归的坚贞与伟岸。

正是国恨家仇的痛彻心扉,姑姥姥像苗国祥姥爷一样挺起坚毅的身躯,在革命的道路上把滚烫的热血倾撒、把鲜花般的年华奉献。1949年2月,姑姥姥随军南下,解放接收安徽省贵池县,一路上风雨兼程,带着赤胆忠心,勇敢坚定地融入南下大军的滚滚洪流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春在低喃:活着的,不一定就是醒着的;我只愿结识清醒的生命。”

读着姑姥姥的《春的启示》,我仿佛读懂了她顽强不屈的生命。1985年,在安徽省化工设计院办公室主任岗位离休后,一辈子关心家国大事的姑姥姥紧跟时代发展,报名参加了合肥老年大学,努力学习新知识。酷爱写作的她拿起手中的笔,孜孜不倦、勤奋耕耘,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平实真挚,直抵人的心灵,它们伴随着姑姥姥奋斗的足迹,也是姑姥姥人生的写照。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姑姥姥,随大军南下参加革命斗争的姑姥姥,酷爱写作的姑姥姥,充满家国情怀的姑姥姥,平凡而又伟大的姑姥姥……许多年来,她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光辉而灿烂。

2021年6月,作者张永梅一家特意为《雁南飞》的出版举办家庭座谈会。作者供图

“雁南飞,声声心欲碎;今日去,愿为春来归。”2008年,83岁的姑姥姥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妈妈一起去悼念她,一起阅读她的文章,讲述她的故事,追忆她不平凡的人生。我想,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家风传承吧!

时光荏苒,年华易逝,但先辈的精神力量,永远光辉灿烂。

(作者:张永梅,工作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红色家风故事持续征集展示中,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点击下方活动专题,详细了解活动要求。活动咨询电话:0311-67562519)

【“红色家风故事”专题】

责任编辑:孙明霞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