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厅 第一时间传递河北权威声音文字实录

“河北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

2021-09-27 19:0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王伟哲摄

9月2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北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晋宇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跃,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冯军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德锋主持。实录如下: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德锋。记者王伟哲摄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德锋: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

欢迎出席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河北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

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天我们专门请来了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晋宇先生,请他介绍相关情况;同时,我们还邀请到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跃先生,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冯军会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厅长作介绍。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晋宇。记者王伟哲摄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晋宇: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向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首先介绍我省“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重要阶段。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依法施治,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44.8微克/立方米,较2015下降40%;优良天数256天,较2015年增加49天;重污染天气以上天数11天,较2015年减少24天。7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66.2%,累计提升2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全部清零,累计下降43.2个百分点,我省是“十三五”期间全国劣Ⅴ类断面累计消除最多的省份。8个近岸海域考核点位水质全部达标,优良比例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九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面圆满超额完成。

可以说,过去五年,我省生态建设重视程度之高、污染治理推进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概括来讲,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始终坚持政治站位,强力组织推动,汇聚起全民参与、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现实检验和实际行动,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动、高质量落实,着力推进“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推动。省委书记王东峰、省长许勤多次作出批示,亲自谋划推动,召开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参加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作出安排部署,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等会议调度推动。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及实施意见和一系列专项工作方案,出台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攻坚方案,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更加完备。三是强化考核问责。制定《省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组织开展河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建立大气、水环境质量通报排名和奖惩问责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四是强化全民参与。以“六五”环境日、地球日、低碳日等为载体,开展集中宣传。定期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人民群众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明显提升。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踊跃参与,全省上下形成了全面发力、群策群力、决战决胜的攻坚态势。

二、始终坚持精准施策,科学防治,蓝天保卫战取得关键性胜利。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等重点任务,突出打好“六大战役”。一是去产能和退城搬迁攻坚战。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提前完成,粗钢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成效明显。二是散煤整治和清洁替代攻坚战。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推进实施冬季清洁取暖气代煤、电代煤工程;在全国率先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淘汰燃煤锅炉8万余台。三是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与北京、天津市协同制定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建设机动车污染遥感监测和黑烟抓拍系统,划定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四是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督促施工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秸秆禁烧视频监控系统和红外报警装置,及时发现和处置露天焚烧问题。五是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攻坚战。在全国率先实施钢铁、焦化、水泥、陶瓷、平板玻璃行业企业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电厂深度治理,推进“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完成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000余个,深度治理工业炉窑2500余座。六是重污染天气应对攻坚战。建立完善空气质量联合预报会商机制,对47个重点行业实行绩效分级管理,涉气企业全部纳入应急减排清单,实施差异化管控。

三、始终坚持流域统筹,重点突破,碧水保卫战取得标志性成果。围绕水陆统筹、河海兼顾、综合施治,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质量实现“四个显著改善”。一是白洋淀水质显著改善。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实施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协同治理,组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局、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推进实施一批节点性标志性工程项目,深入实施生态补水,淀区水质显著改善,由最差时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全域Ⅳ类、局部Ⅲ类。二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显著改善。突出抓好京津水源地上游流域保护,2020年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出境断面,于桥水库上游沙河、黎河出境断面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全省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全流域水质显著改善。组织制定“一个断面一个方案一张图”,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排污口排查摸底和规范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扎实推进,48条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全省74个国考断面实现全面达标。四是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改善。坚持海陆统筹、以海定陆,全面推行湾长制,深入开展入海河流整治专项行动,13条国考入海河流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旅游旺季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场水质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要求。2018年以来近岸海域国考监测点位海水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100%。

四、始终坚持底线思维,风险管控,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摸清底数、分类管控,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做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耕地分类管理全覆盖。严守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底线,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逐市逐县分解下达任务,受污染耕地全部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污染地块管控全覆盖。全面开展调查排查,将重点行业企业关闭搬迁地块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严格管控和修复标准,坚决杜绝违规开发利用,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三是污染源头防控全覆盖。严格农业面源、重点行业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控,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部落实自行监测和隐患排查制度,切实从源头上切断污染链条。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危险废物非法倾倒、处置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五、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夯实基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监督监管上,用好“两把利剑”。以督察利剑推动各级责任落实,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环保督察,持续开展专项督察、解剖式督察,推进地方党委、政府落实属地责任。以执法利剑推动企业治污减排,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倒逼企业自觉守法。充分运用在线监测数据、分表计电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精准识别、精准打击环境违法问题能力明显提升。二是在服务大局上,做到“三个优化”。我们重点通过优化环评审批,服务企业复工复产。通过优化正面清单,服务企业和项目生产经营。将疫情防控重点企业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等六类企业项目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不停产、不限产、少检查、少打扰。通过优化监管监测,服务疫情防控,做到了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废水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三是在制度保障上,构建“四大体系”。着力构建法制体系,先后制定修订了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扬尘污染防治办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近30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着力构建标准体系,制定钢铁、焦化、水泥、陶瓷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或超低排放标准,发布大清河、子牙河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着力构建监管体系,在全国率先进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统一规划布局环境质量监测网,实现市县乡和开发区、港口作业区空气质量及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全覆盖。编制完成河北省“三线一单”,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着力构建政策体系,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与京津建立并深入实施跨界河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生态环境信用管理制度。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激发市场主体碳减排动力。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在承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真诚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为美丽河北建设唱好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为描绘河北改革发展新画卷的生态篇章鼓与呼。

谢谢大家!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德锋:

感谢李厅长的权威发布。下面开始提问,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

回答记者提问环节:

一、人民网:国家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请问在双碳目标下,河北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举措?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冯军会。记者王伟哲摄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冯军会:

谢谢记者的提问。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节能降耗、增加林业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着力提升气候变化适应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全省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降低约25%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期间下降20.5%的约束性目标任务。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我们也协同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有力促进了大气环境的改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和偏低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也影响着我省碳达峰的进程。全省非化石能源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偏高,特别是第二产业主要以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为主,钢铁、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省工业的80%左右。加上区域碳排放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唐山、邯郸、石家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还存在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新的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从现在开始一个一个五年规划,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既要减污,为实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继续打基础、补短板;又要降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中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

第二,开展达峰行动。目前国家正在开展顶层设计,牵头制定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省也会相应研究制定省级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计划和配套措施。

第三,加强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第四,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更加严格的控煤措施。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体系。

第五,深化重点领域低碳行动。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公共机构等领域建立绿色低碳体系,加快实施一批低碳试点示范重点工程,健全管理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节能提效工作,提升低碳管理能力。

第六,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消费低碳产品、减少餐饮浪费,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

谢谢!

二、长城新媒体集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富裕是重要指标,请问河北省在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跃。记者王伟哲摄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跃:

谢谢记者的提问。

环评审批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的行政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建设单位组织对其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请有环评审批权限的部门依法履行审批手续。建设项目未依法履行环评审批手续的,不得开工建设。通过对拟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提前预测项目建设、运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根据预测结果,科学提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措施,明确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要求,把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源头防控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

近几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放管服”要求,通过下放环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审批要求、加强重点项目服务、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等措施,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下放审批权限。2017年以来,先后三次调整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项目目录,按照“能放则放”原则,除火电、煤炭开发、矿山开发、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重行业外,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已全部下放至市级。此外,为支持冬奥会、雄安新区、自贸区建设,将省级权限全部下放至张家口、雄安新区,省自贸试验区的正定、曹妃甸、大兴机场片区享有省市县三级环评审批权限。审批权限的下放使大多数建设项目在当地就能办理手续,提高了环评审批效率。

二是缩短审批时间。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时限为60个工作日,报告表为30个工作日。为提高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将时间压缩至法定的四分之一,即报告书15个工作日、报告表7个工作日。修订《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按照“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的原则,优化审批程序、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各级审批部门严格按时办结。

三是规范审批要求。向建设单位一次性告知环评审批所需申请材料,规范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查、审批要求,严禁违规设置前置条件。对未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项目免于环评审批或登记备案,实施排污许可登记管理的不再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符合规划环评要求的建设项目,在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涉及选址符合性分析、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等内容可依法简化,或直接引用规划环评结论。

四是实施登记豁免。2020年疫情期间,为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对10大类30小类关系民生的相关行业,实行环评登记豁免,不再要求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对17大类44小类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环评文件、告知承诺书等要件齐全且符合要求的立即受理,不开展评估、审查,依法公示后直接审批。2021年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进一步扩大了豁免范围,对60%行业环评管理等级予以简化,对涉及餐饮、娱乐、洗浴场所、宾馆饭店及医疗机构衣物集中洗涤、餐具集中清洗消毒等项目环评均予以豁免。

五是服务重点项目。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措施的通知》,要求各级环评审批部门提前介入,主动跟进,全面对接重点项目建设单位,督促尽早开展项目环评,指导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文件。2021年,全省682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依法应办理环评手续项目614个,无需办理环评手续项目68个。应办理环评手续的614个项目中,503个项目已完成了环评审批或登记备案工作,111个项目因规划、选址等原因尚未编制环评文件,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完成率达到100%,有力支持了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六是支持疫情防控。对用于防疫的药品、生物制剂、消毒药水、卫生材料、防护材料、医疗器械等建设项目,以及医院或配套的医疗污水处理项目,开启绿色审批通道。按照“特事特办”原则,先行开工建设,同步办理或者限期补办环评审批手续。对已经建成急需投入运行的疫情防控类项目,可以先投入运行,确保正常生产,同步办理或者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2020年以来,全省共有314个涉及医疗卫生项目实施了“先开后补”等应急保障政策。

七是开展公众参与。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报批前,全部通过网络、报刊等公共媒体,以及张贴公告、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环评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公开环评文件受理、批复等相关信息。采取以上措施后,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调动了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畅通了公众环境保护诉求表达渠道,维护了公众环境权益。

八是提升环评质量。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环评文件编制过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夯实项目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环评单位编制责任,健全环评编制过程责任溯源机制。在省市两级持续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对发现的环评文件质量问题,按照“约谈一批、通报一批、扣分一批”的原则,对环评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进行依法处理,对存在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处以罚款并纳入“失信名单”。

九是严控“两高”项目发展。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部署,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十条措施》,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规划要求,不满足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的“两高”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鼓励支持传统产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下一步,我厅将持续做好各类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谢谢!

三、河北广播电视台:近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碳市场开市后将对河北省内的企业有哪些影响?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冯军会。记者王伟哲摄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冯军会:

谢谢记者的提问。

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我省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达90家,履约覆盖碳排放量约2.4亿吨。前期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部署,已完成对我省90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配额预分配和注册登记工作,为企业碳配额交易和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轮履约工作奠定了基础。经初步核算,我省部分高排放的发电企业将面临碳配额的缺口,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完成履约责任。此外,我省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电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并通过组织业务培训、开展低碳技术推介、强化检查抽查、加大信息公开,持续不断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确保碳排放的数据质量。

接下来,碳市场启动后还有个磨合、完善、稳定的过程,对我省绿色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三是通过参与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可以促进我省增加林业碳汇,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提供投融资渠道。

谢谢! 

四、河北日报:“十四五”时期,我省如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哪些重点工作安排?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晋宇。记者王伟哲摄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晋宇:

谢谢记者的提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生态环境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一是保大事、优结构、重创新,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大事,就是紧紧围绕河北省发展任务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重大战略实施的服务保障作用,全力支持京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三件大事”深入实施,加强协同治理、一体保护、共建共享和引领示范,实现重点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优结构,就是做到三个突出,突出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制定出台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政策,强化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落实“三线一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突出能源结构优化,从供给、消费两端入手,调整能源供给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着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突出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公转铁”工程,推动车船升级,倡导高效集约绿色物流,构建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重创新,就是不断强化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绿色技术成果应用与转化,健全完善全链条绿色技术创新模式。推进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市场交易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二是提质量、强生态、防风险,坚定不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牢牢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质量,就是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以有效提升优良天数比率为主线,突出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污染因子协同,加快重点城市“退后十”步伐,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坚决保障重点时段空气质量,努力使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越来越多。二是坚持“三水”统筹、陆海统筹,加强重要河湖综合治理和湿地保护修复,深化白洋淀生态环境和渤海综合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和减排,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还老百姓清水绿岸、碧海蓝天、鱼翔浅底、洁净沙滩。三是突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强化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安全利用,加大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力度,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底线,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四是抓好农村污水治理民生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乡村绿色振兴,为老百姓留住田园风光、鸟语花香。强生态,就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优化生态格局,强化修复保育,实施生态创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努力增加生态碳汇,高质量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防风险,就是要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化学品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优化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布局,全面推动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和环境应急能力水平。

三是明责任、严法治、建制度,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责任,就是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充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法治,就是坚持依法治理,加强绿色发展政策保障,优化实施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升级改造、污染深度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制定出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地方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建制度,就是深化五项制度、完善五个体系,即深化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管理制度、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统一规范的综合执法体系、科学精准的监测评估体系、平战结合的风险防控预警应急体系、指挥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统一、公平、透明、规范的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我们围绕落实全省“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要求,制定了抓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后十”、实现白洋淀Ⅲ类水质目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4项重点任务,推进智慧环保、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监察、“培督考用问”一体化4项改革,加强“四个铁军”、学习型机关2项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突破性进展“4421”思路举措,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开展了“转作风、树形象、讲担当、促发展”活动,系统学习和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塞罕坝精神,走好生态环境工作新时代赶考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1-8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优良天数平均167天,同比增加7天。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67.2%,超省年度目标17.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谢谢!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德锋:

感谢4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3位嘉宾的精彩发布与答问。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会后请与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中心联系。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