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运河风情 醉在香河

2021-09-14 16:48:38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实现旅游通航,人们又多了一个旅游好去处。

坐上游船,赏两岸风光,想当年盛景,看今朝变化;

下得船来,到展馆访古,或在岸边看中幡表演,吃香河肉饼……

感受运河风情,香河,走起!

■文/安春华、魏如翔    ■图/田明、魏如翔

7月刊42.jpg

泛舟运河 徜徉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

从香河县城沿新华大街向西,走到头北拐,新修的运河大道西侧就是北运河廊坊段中心码头了。码头广场两侧,新植的花草树木散发清新的气息,一栋栋二层玻璃小屋被装修成咖啡屋、茶室,屋顶露台上桌椅已摆好,遮阳伞已撑开,正在等待它的第一批客人。码头上的船工拉纤雕塑,略略倾斜的像桅杆一样的路灯,岸边石栏杆顶端的荷花图案灯饰……点点滴滴小的景观,都透着设计者的匠心,展示着运河文化的特征。

中心码头港湾呈U形。漫步一圈,港口内水波宁静,几艘游轮、两艘画舫以及若干小艇安静地泊在水中;遥望港口外,运河河道碧绿、宽阔,向上游或下游瞭望,都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是真正的航运河道啊,与平时在城市公园划个小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我们乘上一艘画舫,看到身穿白色海事服的船员训练有素,稳稳掌舵,船长手拿对讲机与码头联络出港、进港时,我们对何为通航、何为航运,有了直观的感受。

画舫古香古色,实木雕花桌椅漂亮舒适,舱内一端还有一个大圆桌,可以围坐喝茶聊天。画舫缓缓驶出港口,推开窗户,河面上清风徐来,讲解员温柔的声音响起:“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光临‘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

香河自古就是大运河漕运之咽喉,也是今天大运河旅游通航出京第一站,京畿首驿不是虚名。如意香河,则是说大运河香河段从空中俯瞰恰如一柄玉如意。我们坐的船,此时正沿着如意的直柄缓缓向南。

明清,大运河漕运迎来了最为发达的时期,往来香河的官、商、客船每年达数万只,呈现一派舳舻蔽水、商贾云集、百货积山的繁华景象。当年盛景,至今在河边一个个村庄名称中留有印记。如带“务”字的村庄,鲁家务、孙家务等,是因为朝廷曾在此设有水务所或堤防管理机构;带“止务”二字的村庄,孙家止务、姚家止务等,是因为这里曾有专为宫廷造纸的纸坊,“纸务”谐音转为“止务”;带“摆”字的村庄如王家摆,是“王家摆渡”的简称,那里曾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画舫行驶了十几分钟,远远望到前方一座横跨运河的公路桥,桥上大小汽车川流不息,那就是王家摆桥了。“这是一座旧桥,未来将在它前边建一座新桥。新桥的造型就像一朵浪花。”讲解员说。

桥下西岸,就是有名的王家摆村。香河古八景中,有两景与王家摆有关——“古渡春荫”“西河霄鼓”。历代县志留下多篇描写这美景的诗章。“城西古渡柳如烟,三月风光正可怜。渔子鸣榔歌欸乃,美人拍桨斗婵娟。浓荫蔽日疑无地,流水浮香别有天。斗酒双柑何日办,听莺来坐大堤前。”

一首诗,将一个风景如画的古渡口带到我们眼前。这个古渡口不但有色有香,还有声。过去人们白天行船,晚上靠岸,每当官家运粮船在王家摆渡口停靠,必定擂鼓示意,成为一种仪式。鼓声阵阵,令人久久难眠。明代诗人描述“西河霄鼓”胜景:“锦缆轻抛星斗横,西河鼙鼓夜来鸣。阗阗击傍渔灯起,隐隐声从客棹行。旅况漏残眠不得,乡心月落梦还惊。劝君莫做寻常客,处处相闻似禁城。”

1900年,漕粮改征银两。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民国时期,铁路公路兴起,大运河的辉煌渐渐成为历史记忆。不过对于王家摆来说,船运的退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香河人民的生产生活物资由北京调剂供应,而河上无桥,王家摆渡口的摆渡量甚至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一份资料显示,1957年,摆渡一辆汽车过河收费2元,摆渡一个行人收费2分,当年10月,王家摆渡口营收达5639元之多。直到1966年,因河道水量减少和半永久性超洪木桥建成,渡口才取消。

“现在,新建的王家摆码头共有4个泊位,可同时停靠4艘80-120客位游船。未来,王家摆运河沿岸将打造古渡文化园、滨河绿道、滨水草地、大美花田等景观,并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打造运河风情驿站小镇,再现古渡春荫、西河霄鼓胜景。”讲解员的话,让我们对未来升起了满满的期待。

7月刊43.jpg

访古寻碑 看镇馆之宝“乾隆御题”

全面建成后的北运河香河段,以中心码头为起点,向西北方向可达鲁家务码头,在京冀界河一段可以看到北运河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堤防“左堤”;向南经过王家摆码头、安运码头,可达金门闸码头,金门闸的闸台遗址尚存。据说,闸台上曾立着一通石碑,为乾隆御题。不过前期已实地探访的一位记者告诉我们,碑不在那里。向县文旅局打听,我们得知这碑放在香河县文化艺术中心一个展馆内。

下船之后,我们打了一辆车,直奔文化艺术中心。其实它就在中心码头以东不超过一公里的位置。一进去,一楼右手边的“香河文博馆”,就是存碑处。

文博馆大门古香古色,门内影壁墙下一溜紫铜制作的荷叶荷花亭亭玉立,再次提示着游人:“香荷”,“香河”!

此地于公元938年即辽太宗会同元年分武清、漷县、三河之民置县,因城东里许有条长沟,沟中多栽芰荷,夏秋之间其香馥郁,故名“香河”。这荷花绽放的小河,曾吸引辽国萧太后下河沐浴,清风吹来,香气袭人,萧太后也不禁感叹:“此处真乃香河也!”

荷花是香河的符号,运河是香河的文化之根。在展馆一层,标为“运河出”的一系列瓷盘、瓷碗、瓷片,都是运河沉船遗物。当地人多次在运河故道发现沉船,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4月8日,位置是曹店东岸。县文物部门对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不完整船舱3舱,船舱内清理出土酱釉碗、酱釉罐、青花瓷杯、鸡腿瓶、元丰通宝铜钱等完整遗物及残片,另清理出青砖113块,部分青砖砖肋上有压印的文字,可以清晰辨认出烧制年份和窑户姓名。综合分析,该船应是在明万历年间装载山东临清所产城砖,通过漕运送至北京,途中在香河王家摆段因故沉没。这些“运河出”的文物,为北运河繁华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当年在香河停靠的漕运船,也带来了大运河沿线各地出产的时兴货物。明嘉靖年间,朝廷准每条漕船带货二成,清政府也规定漕船可携一定数量的免税土产货物沿途售卖。于是,每年漕运盛期,香河城内的各铺家就早早在码头沿岸搭起席棚,连绵十余里,等待接收货物。每当渔灯初起,船只靠岸,运河夜市也就开始了,丝绸、茶叶、竹器、木器、瓷器、各种土产……一时间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老百姓把这个夜市称为“露水集”。

在王家摆南边,安运桥下游3.5公里处,北运河分了一个岔,主河道继续向南,分河道则向东而去。在运河上,这种为减轻水患而人工开挖的分支河道,统称“减河”。在红庙村南的减河河道上,建有减水坝一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将坝顶高程降低一尺,以增大排洪流量,并在两岸坝肩增建了坝台。重修后的减水大坝雄踞河口,固若金汤,故名“金门闸”。

在展馆一层一角,地面上平放着一块汉白玉残碑,走近细看,再对照墙上的残碑拓片来研究,它就是《御题金门闸》诗碑无疑了!残碑上只留“尺落低均疏……引河宣”等几个字,但乾隆的诗在《香河县志》上有记载,因此可以对照出来,原诗为:“金门一尺落低均,疏浚引河宣涨沦。通策略同捷地闸,大都去害贵抽薪。”赞的是金门闸的重修,去除水害就像釜底抽薪。

金门闸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首批申遗点。如今,金门闸遗址公园已于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7月刊44.jpg

看中幡 吃肉饼   品多彩香河的色与味

运河留给香河的印记是方方面面的。可以说,渗透在两岸人家的衣食住行娱等种种细节中。

通航仪式开始之前,中心码头广场上一段精彩的中幡表演吸引得游人连连拍照拍视频,“安头屯中幡”几个大字分外醒目。这就是香河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头屯中幡表演了!那中幡用竹筒从粗到细一节套一节做成,目测整体高度有六七米。我们从中幡队员手中接过来扶了一下,发现它特别沉,而且稍微有风、稍不注意就要倒。这时再看耍幡人的表演,就不得不让人伸大拇指了。他们能让这又高又沉的幡竖立在手掌、肘弯、肩头、背部、后腰、头顶甚至鼻梁上,保持不倒的秘决是始终仰头通过看顶端小旗来判断风向,无风自然好,有风时一定要保持逆风而动。

这秘决是安头屯中幡的传承人刘怀伶老人告诉我的。他说,中幡是大运河漕运船工受桅杆和船帆启发而创造的娱乐项目,在长途旅行中解闷儿并锻炼身体。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从杭州沿运河返京途经香河段时,安头屯镇为其迎驾表演,深得乾隆皇帝赞誉,敕封安头屯中幡会幡面一对,上书“龙翔凤舞”,下书“人神共悦”,并赐黄马褂等全副执事(演出服饰)十二套,打鼓、花钹、门幡等若干。清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登基大典,安头屯中幡会接诏进京表演,又得咸丰皇帝喜爱,再次敕封幡面一对,上书“风调雨顺”,下书“国泰民安”,并御赐安头屯中幡会“重兴老会”会名,所有人员执事一套,其中“国泰民安”幡面保留至今。

一种民间活动两次受到皇帝赏赐,这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是香河肉饼。它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招待贵客的一种面食,由迁至京东一带定居的回族人带进香河,清朝时进入兴盛期,运河上往来的商贾、文人墨客到了香河都要尝一尝。相传乾隆皇帝曾带着刘墉微服上岸,走进一家肉饼小店,见掌案的老太太面朝南墙做饼,掌灶的小姑娘面朝北墙烙饼,两人背对背,相距有两丈多。乾隆挺纳闷儿,这饼如何放到那么远的锅里呢?就见那老太太用面棍挑起一张肉饼,头也不回,说了声“走!”那大饼就飞空而过,不偏不倚,正掉在北墙边热铁锅上,乾隆连连叫好。待小姑娘端上饼来,只见那饼皮薄肉厚,香味扑鼻。乾隆吃罢,高兴地吟诗一首:“香河有奇饼,老妪技艺新。此店一餐毕,忘却天下珍!”

在香河,肉饼店遍布大街小巷。点肉饼时,可点一盘小鱼熬咸菜就粥。那小鱼产自当地潮白河,与咸菜同炖,咸淡适口,鲜香味足。若吃过几顿肉饼,想换口味,可尝尝“香河披萨”——玉米面烀饼。薄薄一层玉米面饼烙得金黄,饼上托着厚厚一层韭菜虾仁鸡蛋馅,饼脆、馅鲜,若是春天头茬韭菜做的,鲜甜滋味更是难忘。

在当地饭店,我们吃了肉饼吃烀饼,当地人传授着咸菜炖小鱼的方法和辨别头茬韭菜的要领。我们听得入神,虽然并没有信心把自己变成厨神,但仅是听一听,也感受到浓浓的运河乡情,也像是自己已经做了一次运河儿女了。

香河之香,留在心底。期待再来。

7月刊45.jpg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