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用一生来践行入党时的承诺”
——姚雪锋对话“最美乡村医生”周松勃

要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不认命就得去拼命,等你足够优秀才有资格告诉自己,我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活出不甘平庸的人生,超越曾经的自己。

扫码阅读手机版

新青年对话老党员丨“最美乡村医生”周松勃:我将用一生来践行入党时的承诺

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姚雪锋对周松勃学医的曲折经历很感兴趣,更对他扎根乡村救死扶伤的精神大为敬佩,“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直坚持下去。”

把“医者仁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职

周松勃从医35年,跑遍当地100多个行政村。自从医第一天起,他就坚持记录每位就诊患者的病历,如今病历档案累计277本,共55万多份,摞起来一人多高。

姚雪锋:听说您27岁才开始学医,之前做什么工作,为什么会想要改行呢?

周松勃: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就常听爷爷讲,周家有积德行善的传统,从那时起,我就立下了“献爱心、行善举、救死扶伤”的理想。

1980年高中毕业后,因为没有机会学医,我就开始自学医术,同时也学了几年木匠。

那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卫生所,也没有医生,乡亲们有了重病要到县里去治。但是村里都是土路,来回特别不方便,而且医疗费用很高。为了解决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收入不错的木匠手艺,又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开始正式学医。

周松勃在为患者看病。徐萌摄

姚雪锋:您被乡亲们称为“身边的120”,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号?

周松勃:因为我的电话24小时都接听,全天候为周边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所以乡亲们称呼我为“身边的120”。

得到这个称呼,我一方面感觉很高兴,因为这表示我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以全部的精力,一如既往地扎根基层,服务百姓。

视频摄制:徐萌 张超

姚雪锋:您的诊室现在一天大概要来多少病人?

周松勃:诊所就诊患者日均不低于上百人次,最多的时候会有几百位,忙得都离不开座位,就是一直看诊。不能回家吃饭,我爱人或是女儿就把饭送到诊室来。我赶紧吃,吃完接着看诊。

姚雪锋:听说您每诊治一位患者,都会做较为详细的记录,您这样做已经坚持多少年了?

周松勃:快35年了。从1987年开始,我每诊治一位患者,都会作记录,包括患者所在的村、性别、年龄、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处方及处置等。到目前我一共有55万多份这样的患者病历,把每2000人次装订成一本,已经记录和整理了277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

姚雪锋:您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呢?

周松勃:乡亲们的既往病史、用药过敏史和家庭病史,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那么我作为医生,就帮他们记下来。这些病历如今成了乡亲们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档案,也可以为卫生部门相关调查提供参考材料。

周松勃带姚雪锋参观诊所。徐萌摄

姚雪锋:同为医生,我真的很佩服您能坚持35年这样做。除此之外,听说您还坚持出诊不收费、挂号不收费、针灸不收费、注射不收费、孤寡老人全免费,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周松勃:自始至终,我们诊室都秉持着“五免”原则,秉承着“有钱没钱都看病,花小钱看大病”的行医理念,能够切实给老百姓减轻负担,我认为这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应尽的责任。不瞒你说,我这里还有很多患者打的欠账条。

姚雪锋:欠账条有多少呢?

周松勃:从1987年就开始有患者打欠账条,早期的因为年头太长就销毁了。从2001年至今,欠账条共有2500多张,共计25.7万余元。其实这些欠账条都已经成了“死账”,还不上了。

另外我还有两本为急重症患者垫付转院大额费用的借款账本,流水账目有143万余元,现在还剩下42.7万余元没有还。这些钱也是患者没有能力偿还,都成了“死账”。

姚雪锋:这两笔欠账加起来有60多万元,对于农村的一个小诊所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您是怎么做到从不拒绝赊账的呢?

周松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小受党教育和培养,从小学雷锋,又是共产党员,还有周家行善的传统,让我对于金钱没有强烈的欲望,穿衣吃饭即可,不用太多华而不实的东西。尤其是我是一名医生,始终把“医者仁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职,只要心中有这个信念,病人有没有钱我肯定都要治。

视频摄制:徐萌 张超

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基层尽快落地、落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松勃夫妇了解到很多慢性病患者不能出村看病,在他们的号召下,两个女儿、女婿和学生们成立了15人的志愿医疗队,坚持24小时在线诊疗,全程免费,解除患者的病痛困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松勃带领志愿者团队慰问村口一线的执勤人员。徐萌摄

姚雪锋: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您带着两个女儿、女婿和学生们成立了15人的志愿医疗队,坚持24小时在线为患者诊疗,全程免费。在线诊疗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周松勃: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病人遇上了“不愿出村看病”“不能出村看病”等问题,可是病人的病不能被耽误,所以我们就转变了工作方式,通过网络视频在线接诊,无偿给患者进行一些日常调养指导和心理疏导,此外我每天24小时随时电话接诊。那段时间,我们医疗队为上万名患者进行了网上诊疗,实现了让病人不出门就治病。

因为这件事,也让我这个“60后”感受到了网络的重要性。现在我们也在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诊疗服务,方便患者。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建议: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基层医疗机构尽快落地、落实,解决基层和乡村医生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

周松勃对话姚雪锋。徐萌摄

姚雪锋:您是什么时候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

周松勃:是2018年。当选之后,我一边出诊给病人看病,一边调研了京津冀三地的17个县、146个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倾听老百姓的心声。经过走访调研,我一共收集到群众建议和意见52份,整理汇总出9份建议,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我的门诊量每天上百人次,诊室也成了调研的平台。我每天一边看病,一边调研,一边当宣传员,把党的好政策宣传给村民们听。

姚雪锋:您是什么时候入党的?

周松勃: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一直坚守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党组织吸纳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姚雪锋:对于如何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您是怎样要求自己的?

视频摄制:徐萌 张超

周松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用一生来践行我在入党时的承诺,坚持“有钱没钱都看病,花小钱看大病”的行医理念,一直奋斗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医生,永不停歇为人民服务的脚步。(记者马南)(感谢共青团保定市委、共青团涿州市委对本文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