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接着一代干,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
——“林三代”陈璐对话“林一代”陈木东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现在条件好了,但年轻人要明白塞罕坝的成绩是怎么来的,老一辈人把塞罕坝建设起来了,后辈人要把它守护好。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不能躺在前人的荣誉簿上享受,要把绿色发展继续下去,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

扫码阅读手机版

新青年对话老党员|“林一代”陈木东:一代接着一代干,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

视频摄制:周鹤

陈璐是典型的“林三代”,上大学前的时光,都在塞罕坝度过。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这里,继续祖辈和父辈的事业。

爷爷陈木东2001年退休后,搬到承德市居住,相比塞罕坝,市区的气候条件好一些,更适宜老年生活。

8月1日,陈璐婚假前的最后一个周日,她来承德市区探望爷爷奶奶。一对爷孙,两个塞罕坝人,展开了一场新青年与老党员的对话。

“再见到这片林子,很多人泪流满面”

1963年,22岁的陈木东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参加工作,成为“林一代”的一员,并从此在这里扎根。

陈璐:您还记得刚到塞罕坝时的情形吗?

陈木东:我是1962年从原林业部直属吉林白城子林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和27名同学一起,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的,1963年1月正式参加工作。从咱老家武汉出发,我坐火车先到北京,再转火车到承德,林场派了一辆敞篷货车把我们接上,“咣当咣当”地往塞罕坝走,从承德到围场就走了一天,从围场到塞罕坝又走了一天,感觉总也走不到目的地。

陈木东与孙女陈璐在交谈。周鹤摄

到了塞罕坝,才知道这里的艰苦,才知道是如此寒冷、闭塞、荒凉,来之前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陈璐:当时一定吃了很多苦吧!

陈木东:先说气候吧,不是一般的冷,最低气温零下43℃,年平均气温零下1.4℃,无霜期短,一年才60来天,种庄稼都不长,到处光秃秃的,荒凉一片。

吃的是莜麦面,还有莜麦面做的窝窝头,蔬菜基本没有,冬天积点酸菜,有时候煮点黄豆,搁点盐,当菜吃。再有就是到山上采点山韭菜等野菜。在林场作业住的是地窨子,就是在平地上挖一米多深的坑,坑底铺上山草,地窨子上面用木头做人字架,人字架上盖上野草,跟窝棚似的。

陈璐:196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迎来了决定林场生死存亡的“马蹄坑大会战”,您是亲历者,能讲讲这段经历吗?

陈木东:建场头两年造的林都失败了,成活率低,只有8%左右。到了1964年,如果再造林不活,机械林场就有干不下去的危险。总场党委下了很大决心,准备进行造林大会战,当时集中了120人,领导班子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马蹄坑(千层板林场的一个作业区)造出了500多亩林子。

我亲身参加了“马蹄坑大会战”,那时的场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造林属实不易,白天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每个人的雨衣外面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后来这片林子成活率在90%以上。几个月后,再见到这片林子,很多人泪流满面。

陈木东的工作证。受访者供图

陈璐:您印象中,造林过程中还经历过什么困难?

陈木东:印象比较深的是1977年雨凇灾害。由于气温急剧变化,雨水落到树上就结了冰,树木都成了“冰棍”,再加上风比较大,树都压弯了,小树苗很多折断了。全场职工都被动员起来,拿着木棍在树枝上拍打,把小树救活了不少。那次灾害使50多万亩林木受灾,之前十几年造的林毁了不少,那都是我们的心血,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陈璐:工作和生活条件什么时候开始有改善?

陈木东: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塞罕坝林场的基本建设完成了,前后20年时间,完成了建场之初定的建设百万亩林场的目标。也是从那时候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开始有了改善。

你三叔走后,就葬在他原来看护的那片林场

陈木东的妻子是围场当地人,夫妻二人养育了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三都是林场职工,二儿子当兵走了,后来自谋职业又回了塞罕坝。到了第三代,孙女陈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塞罕坝林场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林三代”。

陈璐在塞罕坝林场。受访者供图

陈璐:您跟奶奶是怎么认识的?

陈木东:(笑)你奶奶是围场当地人,我们1965年认识,1967年结婚。从围场到塞罕坝有一条公路,要经过棋盘山,她是棋盘山人。当时林场司机经常跑棋盘山,我跟你奶奶就是司机介绍认识的。我们结婚的新房是林场书记王尚海的办公室,那时候婚礼仪式特别简单,在食堂大伙吃一顿饭,新人两套行李搬到一起,就算是结婚了。后来你奶奶把户口迁到了塞罕坝,一起参加塞罕坝的建设。

陈璐:当时那么艰苦,为什么我爸爸和叔叔们都选择留在塞罕坝?

陈木东:大概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吧。你爸和你三叔都直接成了林场职工。你二叔从林场当兵走了,后来自谋职业又回到塞罕坝。

2018年你三叔因病离世,对我和你奶奶打击很大。你也知道,他生前是千层板林场的护林员,得病以后,他跟我说,他死了要埋在塞罕坝,还要看护他的那片林子,我听了很心疼。他走后,就葬在他原来看护的那片林场。

陈木东与孙女陈璐。周鹤摄

看看如今的塞罕坝,作为“林一代”,我感到很自豪

每次回塞罕坝,陈木东都会感慨这里变化之大,今非昔比。身为第一代林场建设者,他充满自豪,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陈璐:您退休20年了,每次回林场,是不是感触颇多?

陈木东:孩子们都在塞罕坝林场,我每年要回去两趟。跟我们那时候比,现在的变化太大了。那时光秃秃一片,荒漠戈壁,气候又恶劣,现在成片的林子长起来,风景美极了,成了旅游区。当年生活条件不行,现在生活、交通、医疗条件,都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各种产业也都发展起来,职工待遇也都提高了。

视频摄制:周鹤

陈璐:这几年塞罕坝林场名声在外,获得了很多荣誉,作为“林一代”,您是什么心情?

陈木东:看到林场如今获得的荣誉,听到塞罕坝被誉为“绿色奇迹”,我由衷为它高兴。建设塞罕坝,我们吃的这些苦、受的这些罪,当年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成效,这就值了,我心里很踏实,也很自豪。

陈璐:您什么时候入的党?您觉得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陈木东:我1982年入党,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有担当、有责任感。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共产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经过干部职工的苦干、实干、巧干,把塞罕坝这个荒凉的沙漠,建造成了百万亩林海。你将来入了党,也要积极践行初心使命,不要辜负“林三代”这个称呼,要在前两代人造林的基础上,护林、防火、防虫,管理好这一片林子,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这是你们年轻党员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三代林场人的责任和担当。(记者魏雨)

(感谢共青团承德市委、共青团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委员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