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

红色家风故事 │传承“爱国如家”的红色基因

2021-08-18 14:48: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图为杨玉欣与姑奶奶、姑姑、侄女合影。 作者供图

打开相册,看到了祖孙四代的一张合影,前排右侧是我的姑奶奶,左侧是我的姑姑,后排是我和侄女。我们一家四代人都嫁给了军人,是受抗日英雄爷爷的影响。

我的爷爷叫杨兆卿,出生于1914年,高小毕业后去沈阳投奔亲戚,当了一名教师。“九一八”事变后,爷爷辞去教师工作,回到家乡河北定州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侵华日军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满怀报国志的爷爷说服老人毅然参军。当时,爷爷对曾祖母说:“没有国哪有家,咱们不能当亡国奴。”就这样,爷爷参加了回民支队这支抗日武装。在部队,他有勇有谋,得到马本斋司令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一中队指导员。每次回家,爷爷都会给乡亲们宣传抗日保家卫国的道理,动员大家参军,他的堂兄、堂弟、表兄弟们都被带到了部队,为革命事业注入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

1941年4月,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的吕正操带工作组到十分区检查工作,并慰问在残酷环境下坚持斗争的军民。马本斋司令派爷爷带部队担任护送任务。工作组途经容城、白洋淀,有时一天经过五六次战斗,才冲出敌人的封锁区。当他们来到蠡县桑园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听到激烈的枪声,敌人已经包围过来!爷爷指挥部队边打边撤,战斗中,他腿部受伤不能行走,通信员要背他走,他不肯,而是命令通信员撤退,把身上带的文件包交给对方,并要了两颗手榴弹。通信员含泪离开。此时,阵地上只有爷爷一个人,敌人发起三次冲锋,都被爷爷打退了。战斗到最后,爷爷只剩下一颗手榴弹,迎着敌人冲了上去,在敌群中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献身。当时,他年仅27岁……这就是著名的“桑园突围战”。

爷爷上有双亲,下有一双儿女,他爱家里的每一个亲人。但是,他更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人间大爱。爷爷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一腔热血洒在燕赵大地上。

爷爷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姑奶奶,在哥哥的影响下也成为党的一名地下交通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村妇救会主任的她,给县大队、区小队当交通员。我的姑爷爷是一名军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清风店战役等,离休后一直在村里当村干部,很受大家的尊敬。

图为杨玉欣的姑姑和姑父。  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供图

我的姑姑从小失去父亲,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她几十年奋斗在教学一线,一直用革命先辈爱国如家的事迹教育学生们。姑姑常对我讲,要从事教育事业,完成爷爷未了的心愿,教育下一代继承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姑父是一名军人,军校毕业后一直在部队,后转业到石家庄。他们都是爱国爱家之人。

我从小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没有国哪有家”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心里。长大后,我也考取了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被评为高级教师;退休后,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我的丈夫也曾是一名军人,后来从部队转业到定州市卫健局工作。我的侄女是一名公职人员,她的丈夫也是一名退役军人。

从爷爷那里,我们继承了“爱国如家”的良好家风,这样的家风已经融入血脉。作为英雄的后人,我们知道肩负着一份责任,时常教育孩子要先做人后做事,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将红色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杨玉欣系河北省定州市第四中学退休教师)

(红色家风故事持续征集展示中,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点击下方活动专题,详细了解活动要求。活动咨询电话:0311-67562519)

【“红色家风故事”专题】

责任编辑:宋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