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创新这条路不好走,但咱不能当“逃兵”
——唐笑宇对话“河北省大工匠”杨洪

希望年轻人能有闯劲和拼劲

希望年轻人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闯劲和拼劲,敢于思想破冰,用心用脑用力为国家作贡献。

扫码阅读手机版

新青年对话老党员|“河北省大工匠”杨洪:研究创新这条路不好走,但咱不能遇到困难就当“逃兵”

视频摄制:张超

7月1日,唐笑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回到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简称河钢邯钢),唐笑宇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7月27日下午,唐笑宇早早来到河钢邯钢大钢铁城展览馆,希望通过即将开始的一场对话,为他思考已久的问题找到答案。

杨洪与唐笑宇在交谈。张超摄

“遇到困难,掉头就跑,这不是‘逃兵’吗”

入厂近40年,杨洪立足本职岗位,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共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创造了1项省级个人先进操作法,6项河钢邯钢级先进操作法。他所在的生产线,被河钢邯钢职工亲切地称为“功勋轧机”。

杨洪正在用自制点检工具——探杆,为卷取机主电机“听诊”,查看其运转状况。受访者供图

唐笑宇:听说您刚参加工作后有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活经历?

杨洪:对,我是1983年到河钢邯钢参加工作,1986年从单位应征入伍,专业是炮兵侦察,在部队曾获得过百米障碍冠军、5公里越野第三名。这段经历不仅使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意志得到了磨砺,更为我再回河钢邯钢后能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夯实了基础。

唐笑宇:复员后再到公司工作时,您是怎样尽快适应的?

杨洪:离开部队,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正好赶上建设现代化河钢邯钢的机遇期,我有幸成为了CSP生产线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为了尽快掌握技术知识,我和同事们每天紧紧跟在外国技术人员后面“偷师学艺”,人家都下班了,我们还在仔细回想总结当天的工作、琢磨着第二天的进度。在投产初期的一天,1号卷取机旋转给油器漏油,两位外国专家负责此处的故障确认及维护,他们把旋转给油器拆开后确认油封有问题需更换,可一看表,到下班时间了,就要明天再干。我们着急呀,我就硬着头皮往前闯,白天“偷师”让我暗中记住了每个零部件的拆卸顺序,自主完成了油封更换、设备组装工作,保证了正常生产秩序,这也让外国专家很震惊,给咱们竖起了大拇指。

唐笑宇:听说您仅靠耳朵听就能判断出轧机工作是否正常,您是怎么练就这手‘听诊’绝活的?

杨洪:设备如人,健康运转的时候轰鸣声像是一曲美妙的歌,但出现不同寻常的“咔咔”声、“哗啦”声时,就跟人咳嗽、声音嘶哑等一样,都是疾病的信号。多看、多干、多听、多了解,把这些规律掌握了,就能提早辨患。

唐笑宇:在搞研究创新的道路上,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杨洪:最大困难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其实也是最好的“法宝”。我们河钢邯钢CSP生产线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最早引进的3条世界上最先进的CSP生产线之一,设备和技术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技术资料全部是外文,没有中文译本。但咱是当过兵的人,最不怕的就是困难,最擅长的也是攻克困难。因此我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研究新技术上,没有中文译本就自己找相关资料,用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去翻译,去弄懂,并试着运用,总之就是一定要拿下它。举个例子,我用了1年零4个月时间,经过80多次试验,破解了粗轧除鳞机跑水的技术难题。

唐笑宇:研究过程中,有想过要放弃吗?是什么支撑您克服这些困难的?

杨洪:不能放弃啊,遇到困难,掉头就跑,这不是“逃兵”吗?咱是当过兵的人,这事不能干!

研究创新这条路不好走,时常会遇到沟沟坎坎,甚至是失败,但我父亲那句“只要用心干,你就会成功”的鼓励总是犹在耳畔,一直激励着我,指引着我。

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加入进来

作为“杨洪大型设备精密点检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杨洪以工作室为依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多年的工作经验写成总结,通过课堂培训的形式传授给职工。工作室也因成绩突出,被评为“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

杨洪正在进行现场授课,以迅速提升机械维检人员点检水平。受访者供图

唐笑宇:听说您还成立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

杨洪:是的,独木难成林,要实现公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仅凭一两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更多的青年人加入进来,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凝聚起创效合力,才能为公司提产增效、提质增效、创新创效输送不竭动力。

唐笑宇:能具体讲讲吗?

杨洪:建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为了给大家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建成以后,青年职工都是主动找到我要求加入工作室。他们都是生产线维护设备的精英,进了同一个工作室,“比学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而他们浓烈的求知欲,也感染着我们这些所谓的师父,只想把自己知道的都掏出来,都教给他们。我们根据青年职工的实际需求,制定了菜单式培训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室成员的能力都提升了不少。

工作中的唐笑宇。受访者供图

唐笑宇:在您看来,怎样才算好师父?

杨洪:这就要说到我自身的经历了。刚进厂时,我没有师父带,面对所有设备、工艺,都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去学。现在不同以往了,实行的是“导师带徒”,在师父的带领下,青年职工、尤其是新进厂的大学生们,能更快地了解岗位职责、工艺流程等,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成长的速度比我们那时可快了不少。同时,好师父还要多注重将徒弟的成长与公司中心工作相结合,带领他们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革新及安全生产等展开技术攻关,将攻关课题转化为成果,使成果转化为效益。

视频摄制:张超

唐笑宇:您怎样看待工匠精神?我们青年职工又该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杨洪: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其中包括敬业、专注、坚持等各个方面。对我们一线机械维检工人来说,就是一辈子稳稳当当做好一件事,维护好这些设备,不让设备出故障,保证生产线稳定运行,这应该就是践行“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党员身份意味着,我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多年来,杨洪用他的钻劲和韧劲,在工作中攻坚克难,在钻研中获取价值,用匠心成就初心。他先后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大工匠”等称号,由于在工程技术领域贡献突出,2019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洪与唐笑宇在河钢邯钢大钢铁城展览馆参观。张超摄

唐笑宇:还记得您入党时的情形吗,入党的初衷是什么?

杨洪:我是1986年11月入伍,1989年元月入党。我入党的那天很冷,在组织和战友们的见证下,我庄严地宣读了入党誓词,至今回想起来当时的一幕,还是会热血沸腾!

我入党的初衷很简单,在部队里,一大批先烈、英模的事迹感染着我,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燃起无比热爱和敬仰之情。

唐笑宇:在工作过程中,党员的身份如何影响您?

杨洪:在工作中,我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检修、抢修中,苦活累活抢着干,技术攻关带头干,即使在现场一连干了几个小时已经很累,也绝不耽误创新工作室课程教学。因为生产一线是我的岗位,创新工作室同样也是我的“战场”,没有谁轻谁重,只能齐头并进。

党员身份意味着,我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激励我不断前进,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视频摄制:张超

唐笑宇:面对诸多的荣誉和肯定,您是如何保持初心本色,继续沉下心来做技术创新研究的?

杨洪:我觉得这是心态问题,荣誉属于过去,大家给予我的肯定也是对我已经完成的工作的认可。这一切的获得,都是我在岗位上苦干实干得来的,离开了生产线,我又能去哪里实现自身价值呢?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得不普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钻研中获取价值,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人生。现在我只想加速前进,把我最大的能量发挥出来,沉下心来做技术、搞研究,把这条生产线的设备“伺候”好,再多给咱公司生产经营出出力。(何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