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董高:将富民政策送到土家苗寨

2021-07-29 15:44:11 来源:央广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央广网9月12日消息(记者彭洪霞 何武涛 郝铮)湖北省恩施市人武部原部长董高,参军27年,13年征战在扶贫第一线,他扎根山区创新提出“131”扶贫新模式,先后帮助7个深度贫困村整体脱贫,将党的富民政策送到土家苗寨,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

碗大一个窝,出门就爬坡……这首传唱多年的土家民谣,曾是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天落水村的真实写照。如今,天落水村变了模样,村民们很少再唱起这首歌。而带领他们脱贫的恩施市人武部原部长董高,也即将履新甘肃省酒泉军分区副司令员。临行前,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乡亲们还是习惯喊他董部长。

天落水村村民覃正堂:“我们村1079户人家,没一户不认识他的。他走路带风,平时和我们说话很亲切,但对好吃懒做的人说话不客气,他经常拿自己的钱帮助有困难的人,吃得起苦。他来了之后,我们村变化特别大。”

2007年,董高担任恩施军分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先后帮助4个深度贫困村脱贫;2014年,他到恩施市人武部任主官后,又承担了3个村的定点帮扶任务。2017年,他再次主动请战,将恩施市当时条件最差、位置最偏、任务最重的天落水村,作为自己新的脱贫攻坚对象。对于董高的“自讨苦吃”,很多人不理解。就连市里负责同志也几次找到董高,提醒他天落水村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但董高的态度却非常坚决。

董高:“我也是红土人,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父母亲50岁的时候才生的我,我和我哥读书都成了问题。但是乡亲们都没有把我当外人,左邻右舍你五块、我十块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我上学。现在,我的条件好了,但是有的乡亲们家里还是很穷,这是我报答他们的机会,这个时候,我必须站出来。”

天落水村是一个“挂”在悬崖峭壁间的村庄,距离恩施城区约100公里,全村1079户3500多人,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生,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要路没路,要水没水,要电没电……似乎困难远比董高想象的多。经反复考察论证,董高提出了“1个人武部牵头3个地方单位组成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的“131”扶贫模式,将帮扶力量由人武部孤军奋战调整为军地联合作战。

恩施市红土乡党委书记张涛:“人武部帮扶的天落水村,当时我们开会的时候,给老百姓承诺了十件实事,修桥梁、修公路、办茶厂,有些事情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当时我们没有钱啊。就是董部长带着我到各个部门去讨政策、讨资金、讨项目。通过一年的时间,争取到了杭州给我们进行帮扶。然后交通局给我们进行帮助,移民局给我们进行帮助。”

天落水村坐落在大山里,崎岖的山路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山里的农特产品拉不出去,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村里有一条水流湍急的董家河,隔断了周边9个村组2700多人的出行,村民涉水过河多次出过人命。一次调研,董高正好碰上村民覃正梁夫妇在河边祭奠被洪水冲走的孩子,看着他们悲痛欲绝的模样,董高心如刀绞,当时就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架桥。

董高:“当时我就咬定决心,不管多大困难,一定要把桥先架起来,否则我愧对乡亲。”

为了这份承诺,董高对接市交通局争取公路项目支持,协调红土乡、新塘乡落实资金保障、桥梁规划、设计、勘测、施工……不到一年时间,大桥就竣工投入使用。通车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孩子们手舞足蹈,老人们流下激动的泪水。路的问题解决了,董高又记挂着龙角坝村300多户村民靠天吃水的问题。他带领扶贫小分队,翻越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三探绝壁悬崖寻找到水源,并协调资金1160万元修建饮水工程,不到一年,一管清水进了农家。时至今日,提起董部长,龙角坝村的乡亲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龙角坝村村民:“以前,我们这里流传一句话,叫‘听水声看水流,喝水贵如油’;董部长来了,这句话被大家改了,‘不愁喝来不用走,清水送到家门口’。”

在红土乡扶贫,董高始终关注着特困家庭。天落水村村民张岸锋,做生意赔光了积蓄,妻子离家出走,他一度感到生活无望,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董高先后8次找张岸锋谈心,告诉他“党的政策不养懒汉”,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靠勤劳致富。董高协调10万元无息贷款,帮助张岸锋启动石蛙养殖,并聘请技术员手把手指导。现如今,张岸锋的养殖产业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还通过股权分红为12个贫困家庭带来收益。

天落水村村民张岸锋:“做梦也想不到能有今天!感谢董部长,改变我一生,这份恩情我一辈子忘不了。”

两年时间,董高依托“131”扶贫模式,办成了一件又一件乡亲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24.9公里硬化路全部贯通,440多户村民用上稳定电,7 个自然村组实现4G信号覆盖……他还带领乡亲们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年产值240余万元茶叶加工厂,惠及9个村民小组,带动了2720户脱贫村民发家致富。“131”像是一缕春风,拂过之处皆是希望。而他也可以放心背上行囊,奔赴大西北,开启新征程。

董高:“大山养育了我,这里是我出发的地方,有我的初心,也是我奔赴新战场的动力和勇气。不管身在何处,不论我走得有多远,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常回来看一看。”

责任编辑:孔思远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