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兴隆溶洞 大山腹中的“花花世界”

2021-07-13 10:21:50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安春华 ■图/郭贤芳、刘斧修

兴隆溶洞内的岩溶沉积物,外表不同于一般溶洞中水垢质的面貌,而是如玉石般晶莹剔透,故有“燕山水晶宫”美誉。多处奇观在这里荟萃,各种样貌的沉积物令人浮想联翩,如同造物主在大山腹中“复制”了一个外面的世界。

6月刊28.jpg

兴隆的山秀丽,云雾缭绕,常让人以为到了江南。寻常一座山间水库,就让人移不开眼珠。而当地人则会轻描淡写地说:像这样的景致,本县至少还有二十来处。

在这连绵不绝的秀色中,雾灵山镇陶家台村东南方向的那座山,看起来并没什么特殊,甚至都查不到它的名字。但造物主如此公平,它让这座山拥有了创造奇迹的另一种载体——石灰岩。

水从地面蒸腾,在空中聚积、滴落,穿过绿林、黑土渗入地下,流向远方。水是能旅行的。空气也能。唯独山石寂寞。于是,流水与空气携起手来,将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变成微溶性的碳酸氢钙——也就是说,将山石的一部分溶入水中,将它带离“母体”,去旅行。哪怕用上亿年的时光,走上几米或几厘米,它停下,它驻足,它被塑造成另一个姿态,它也是旅行过的“生命”了。

一切仿佛都是被动的、无声的,是无机物的变化和堆叠。但呈现在世人眼前,却分明如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

洞很幽深。进去后走过长约200米的隧洞,尽头豁然开朗,进入被称为“洞厅”的空间。4000平方米的面积,从最低处到最高处72米的高差,瞬间感觉大山的“腹腔”好大!紧接着就是四面八方以白玉色和橙红色为主色调的石灰岩沉积景观,目不暇接。不急,沿着曲折向上的步梯,走近去看,跟着导游讲解,细细去看。

为什么会有两种色调?导游说,纯净的碳酸钙沉积物呈现白色,如果含有氧化铁,则会显现黄、橙、橙红甚至铁锈红。这样一看,那从嫩黄到深黄并夹杂着少量铁锈红的巨大石幔,丝丝缕缕垂下,多像闺阁中的纱帐,是哪位仙女曾住在洞中修炼?那圆圆的好象带着穗子的石球,是不是她巧遇人间美少年而抛出的绣球呢?那从洞顶垂下的又细又直的白色石管,尖头处却活生生套着一个橙红色小笔帽——仙女曾用它来书写情思吗?

有细腻与柔美,也有雄奇与飘逸。大石旗迎风猎猎,石盾一面面排开,“板石盾”上的起伏好似江水涛涛,石筏不知道悄悄载了多少将士暗渡陈仓。但流水总归是有情的,它漫过静止的“盾牌”,沿着盾边缓缓淌下,水中的石质也随之沉积,那“盾牌”就像挂着帷幔一般,被儿女情长扯住了。

6月刊29.jpg

无论冬夏几乎恒定在14℃左右的温度,恒定在90%左右的湿度——洞内虽无河溪,但地面总是潮的,洞顶、石壁,总是向下滴滴答答滴水。有了水的润泽,那石就不干枯,就晶莹温润。玉质感的沉积物,圆的叫石球,密集而不太规则的叫石珊瑚,瘦长些的叫石芽,都一律像麦芽糖,半透明,想掰一块含在嘴里。大圆石球上不知怎么生出一粒粒小圆石花,活像一筒爆玉米了。流水滴出一个石穴,幻化出一只石眼睛,还不知怎么变出了外黄内白、一层层如花朵一样绽开的石晕。石荷叶上,一只“蜗牛”静悄悄趴着。角落里,不知谁正在煎一只“鸡蛋”,嫩黄嫩黄的。

雪白晶莹的石花、石刺、石针,似霜似雪,微小却令人感到冬天的寒冷。那被称作“石降落伞”的景观,其实更像一只恐龙的脑袋。它张着嘴,露着牙,它是否预感到冰川期即将到来?

3个洞厅,8处支洞——造物主在燕山深处这座普通的山里,暗藏了一个如花似玉、精品荟萃、珍稀罕见的隐密世界。外面的世界在生长,在变化,草木一岁一枯荣,人与动物生生不息。洞里的世界也在生长,在变化,一点一滴,如同复制着外面的世界,虽然速度极慢,你却很难说,哪个世界更恒定、更久长。

这就是兴隆溶洞,一个被称为“燕山水晶宫”的洞穴。它被世人认识的时间很短:从2003年村民追赶猎物时误打误撞发现了它,到现在不过18年。而它形成的时间很长:景区及兴隆县旅游部门的说法都是,发育于距今14亿—10亿年间形成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岩层中。——这么拗口的术语,必是哪位地质学家给出的专业判定。按理说,燕山造山运动才形成于距今约2.1亿年至6500万年间,怎么也得是先有山后有洞吧?但景区工作人员李欣烨告诉我,也有可能这块土地尚在海底时,就已经形成了洞腔。“事实上,到现在洞腔是怎么形成的也是个谜,是崩塌性的还是侵蚀性的,专家也没给出解释。”

这就是兴隆溶洞的迷人之处吧。它的身世来历尚不十分清晰,它的未来也难以预见。它仍在生长,就像一个历经沧桑却童心不改的孩子。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