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主旋律创作是党员剧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青年演员于静对话话剧艺术家孙德民

只要值得,就背起责任的行囊

世上的路,没有一条是白走的。当我们背起责任的行囊,即使里边装的不是财富,而是沉甸甸的石头,只要值得,你就勇敢地背在肩上。

扫码阅读手机版

新青年对话老党员丨话剧艺术家孙德民:坚持主旋律创作,是党员剧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视频摄制:张超

6月23日,在与孙德民的对话过程中,于静几乎一刻没停地在本子上做记录。“知识点太多了,我都记不过来了。”于静说,能够与孙德民面对面交谈请教,是她难得的学习机会。

“深入生活是一个剧作家的必修课”

自1962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孙德民先后创作了50余部戏剧和10多部影视作品。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语言朴实、个性化特点明显。他创作的李保国、秦颖、高树春、刘志远等艺术形象,都以各自独特的个性风采,屹立在当今话剧舞台上。

于静:孙老师您好,我听过您的课,有单独与您交谈的机会特别激动。您最近在忙些什么?

孙德民:我正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剧本《青松岭的好日子》和《塞罕长歌》。

于静:听说为了写好话剧《塞罕长歌》,您深入塞罕坝林场十来次,差不多走遍所有分场、望海楼,和四五十位务林人吃住在一起。您创作每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时,都会深入到一线去吗?

图为孙德民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内采风照。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供图

孙德民:对,这是我的习惯。

对于一个剧作家来讲,虽然需要各种积累,比如艺术积累、文学积累等,但是对戏剧创作来说,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是一个剧作家的必修课。任何一部戏剧都应该是生活给予作家的感动,也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层开掘。剧作家必须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才能深刻认知生活。而只有来自生活的东西,才能够鲜活、有个性。

创作《塞罕长歌》时,我深入塞罕坝林场不只十次,几个分场我都走到了。和几十位工人及其家属们谈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感情。创作《李保国》时,我下乡三个月,李保国在太行山生活过的地方,我基本都去过。

一部戏剧作品,无论是深度还是艺术魅力,它的亮点必然来自生活。比如说《塞罕长歌》,要写三代务林人,55年的漫长发展历史,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代务林人的责任、服从与牺牲精神,第二代务林人的担当与继承,第三代务林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意识,这都是不一样的。不走进他们的生活,不与他们深入地交谈,是不会写出这样一部戏来的。所以说生活是任何一部作品,特别是现代作品中最关键的东西。

视频摄制:张超

于静:您戏里的台词都非常接地气,妙语不断,这些生活化的台词让观众感觉很亲切,您在语言积累方面的心得能说说吗?

孙德民:语言在戏剧舞台上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体现一个剧本的风格,而且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关系以及戏剧冲突的烈度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虽然我不是生在农村,但是我经常下乡,对塞北、燕山一带农民的语言非常熟悉。那些鲜活的语言并不是你下乡体验一天天就能得到的,只有长期地深入农村,长期地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他们才能和你说出那些语言。每次下乡,我都随身带着一个本子,在和当地人交谈时,一旦听到特别鲜活的语言,就赶紧记下来,至今已经记了好几本。有了这样的积累,进行农村戏创作时,这些接地气的语言就能信手拈来,给作品增添浓郁的地区文化色彩。

于静:您近60年从未停止过创作,支撑您一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孙德民: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圆一个梦,戏剧创作的梦。

我觉得戏剧有一种强烈的艺术穿透力,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从小我就看承德话剧团的戏。那时候演出都是在广场,我记得他们每演一出戏,我都去挤着看,不知道挤丢了多少顶帽子(笑)。

戏剧创作是一种个体劳动,尽管非常寂寞、清贫,就像苦行僧似的,要下苦功夫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但我还是喜欢它。所以从天津大学毕业以后,我放弃当助教,坚决调回了承德,进了承德话剧团,并且一呆就是30年。

于静对话孙德民。张超摄

于静:您认为一个剧本获得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

孙德民:我认为要创作出成功戏剧,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是这个戏要有突破、创新和个性,而且要鲜活。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东西,让观众看了戏以后,有一种陌生的新鲜的感觉。这些独特的东西从哪来?只能从生活当中来。

第二个特点是一定要有亮点,也就是要有一个故事核,有强烈的艺术穿透力,人物关系有足够张力,有高情感烈度的矛盾冲突,所以有的专家说好的戏剧就是把内容变成形式。

第三点是戏剧一定要有卖点,有生命力。所谓生命力就是这部戏的现实意义,它的时代感,它能不能跟观众产生共鸣,能不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包括历史剧,如果没有现实意义,肯定也站不住脚。

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还是靠勤奋

孙德民说,搞了一辈子戏剧,他靠的不是天赋,更多的是勤能补拙。每写一部戏之前,他都要进行大量的采访,写成之后,针对作品的专家座谈会会一遍又一遍地开。他将专家们的意见不断融入剧本,一边改还要一边再去采访,每个剧本都精益求精。

于静与孙德民合影。张超摄

于静:您的作品,人物都活灵活现。我想请教您,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人物特质,从而让我的表演更加贴近人物?

孙德民:我认为关键是要提高演员的综合审美能力。怎么提高?首先还是要深入生活。如果你进入不了生活的真实,就进入不了艺术的真实。

第二点就是要多读书。从书本里借鉴别人的东西,体会这些作品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塑造,帮助自己进入角色。

另外就是多看一些戏剧,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在文化、表演、历史方面的蕴含都非常深刻。戏剧艺术家前辈在塑造人物上都有独特的东西,一招一式都在表现人物性格,传达人物内心,要多向传统学习。

艺术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演员要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如果不下功夫,只想靠原本的气质和形象,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会有突破。

视频摄制:张超

于静:除了提高自身素质,演员在与编剧沟通时怎么做才能更有效?

孙德民:编剧和演员的沟通很重要,但是目前戏剧创作过程中最缺少的也是这个。

好的戏剧作者是要通过作品给观众提供一种对人生的思考,这是非常有深度的东西,所以演员首先要理解作者的真实诉求。而演员对这个角色的深刻理解,又能够丰富作者的思考,丰富作品,这些都需要演员和编剧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出戏的整体呈现,应该是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其他演职人员共同来完成的。所以不只是演员和编剧,包括导演、舞美设计、服化道具等,都应该相互沟通,这种沟通是相互丰富与补充,对戏剧的完美呈现非常重要。

为创作河北梆子《李保国》,孙德民(前)带队深入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过的乡村实地采访。(资料片) 相春霞供图

于静:孙老师,您的话给了我很多启发。您创作了太多的经典剧作,您觉得是什么让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天赋吗?

孙德民:应该说艺术创作和天赋有关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绝不是天赋,最根本的还是勤奋。

我大学学的专业不是戏剧创作,但是我肯下功夫。别人深入生活二十天,我可以比你再多二十天,多一倍地吃苦;你写一个戏半个月,我写一个戏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写两年。我从写戏开始,就没休过周末和节假日。在承德话剧团的时候,每年春节时,大伙放假,我在努力创作,一直到初七大伙上班了,我的剧本也出来了。我觉得我没什么天赋,但是我能吃苦,我所做出的成绩都是吃苦来的。

还有一点是我特别愿意接受“审判”。我的每一部剧都会拿出来让专家讨论、提意见,改完之后再提意见再改。有时候专家的意见是很残酷的,但是我都可以虚心接受,越提得尖锐,对我启发越大,让我知道剧本应该怎样改。

于静:您在写作上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或是迷茫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您怎样克服或者调整呢?

孙德民:我写了五十多部戏,肯定有非常困难的时候。写戏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戏剧创作不是有耕耘就能有收获,甚至可能十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没有,下乡一个月,可能什么也抓不到。

每次写到最难的时候,我都说要到此为止,写完这部戏,下部戏绝不再写了。但是坐在剧场里看到自己的戏,听到观众的掌声,看到观众感动的泪水,我就又酝酿下一部戏了。

当然作为一个剧作家,我也有很多遗憾,失去的东西很多。这辈子我没跟爱人上过商场,没领着孩子上过公园。我的成功,跟家庭、领导的支持鼓励都分不开。

“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

孙德民用戏剧去弘扬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精神,他认为坚持主旋律创作,是一名党员剧作家的担当和责任。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反映着剧作家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舍。

于静:您的作品《塞罕长歌》《李保国》《百合岭》《雾蒙山》等等,都是源于生活,并且主题都是讴歌人民,弘扬这个时代的真善美,您为什么特别钟情于这些主题呢?

孙德民: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的,坚持主旋律创作,是一个党员剧作家的担当和责任。因为现实生活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生活中有很多光辉和灿烂,但是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有正面的东西,也有负面的东西。而剧作家的责任,就是提升人们的精神和灵魂,传达和鼓舞真善美的东西,我们有责任多写一些能够引领和鼓舞人民群众的东西,多写弘扬主旋律的东西。所以我写的剧里面主人公都是很有担当、很有责任感的形象。

于静:您刚说您是党员剧作家,您是什么时候入党的?

孙德民:我是1960年3月23日入党,到今年已经入党61年了。

戏剧创作也好,做人也好,我一般都是先考虑自己是一个党员。在我的作品研讨会上,专家们都说,“孙德民不仅是个艺术家,还是一个党员艺术家。”(笑)

于静:您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孙德民:要成为人民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就一定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思想精深实际是一个政治站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如果创作离开了这样一个宗旨,那就不可能成为人民的剧作家。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要给老百姓呈现有温度有筋骨的东西。

其次,要有艺术审美能力,要写出让观众喜闻乐见、舍不得离去的作品。不能把教育意义很浮面地表现出来。要把主旋律作品创作好,你必须深入人物的内心,找到他们的精神高地、价值坐标以及内心的冲撞,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作为人民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良好的品德,这是最基本的。

于静:您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其中您最珍视、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哪一项?

孙德民:我最珍惜的,还是2007年获得的“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全国只有30个人获得这个称号,包括欧阳山尊、徐晓钟、胡可等老艺术家,我觉得能够和这些老艺术家一起获得这个荣誉,是对我这一辈子从事戏剧创作的充分肯定。

我还想说,除了荣誉的肯定,我最珍惜的,是剧场内观众看到我的戏之后的掌声。(记者马南)